创意班队会小米汤里巧用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谷子是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学校每餐的标配是两菜一汤,汤以小米汤为主。我发现中午就餐时,学生浪费米汤的行为时有发生。虽然多次教育,但学生不以为然:“只要不浪费饭菜,倒掉一点米汤不要紧,只有十几颗米粒,不值得珍惜。”

    真的“不要紧”“不值得”?谷子古称稷,脱壳后称小米。一粒小米承载着生存之需,寄托着文化之根,如何“不要紧”?节约粮食,不因多寡。我决定召开“劝君更尽一粒米”的主题班会,与学生聊聊一粒小米的价值,从中渗透劳动教育、节约教育

    我提前一周安排小组长准备了谷穗。班会开始,学生看着谷穗不明所以。我抛出问题:“你数过吗,一束谷穗上有多少颗谷粒?”学生麻利地数起来:“1、2、3……”数着数着,难免会有一些谷粒溜到桌边,学生顾不得捡起来,继续埋头数。我悄无声息地把掉在地上的谷粒捡起来。

    孩子看到我的举动,改变了数谷粒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笔、文具袋在桌面上建起了“围墙”,也有的小组用纸折成“谷仓”,真是孺子可教。时间不长,谷粒数清楚了,各小组分享了数据,一束谷穗包含的谷粒,多则七八百,少则三四百。然后我在黑板写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请学生分享感悟。

    小琪早早就数完了:“我现在才知道,一束谷穗包含的谷粒并不多,也就几百颗。”

    小蕊看着板书的古诗,若有所思:“我们背诵的古诗夸张了现实的情况,‘一粒粟’和‘万颗子’并不能画等号,‘万颗子’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形容粮食产量高。这是以前我不知道的,以后我要节约粮食。”

    此时,学生默不作声地盯着金灿灿的谷子发怔。“收获一粒米不容易”这样的看法已经在每个人心里萌芽。我播放了一段新闻:河南省副省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2021年特大洪涝灾害致使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15万亩,其中绝收521万亩。然后组织学生互动:“看到这条新闻,请你发一条弹幕。”

    “弹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天灾无情”“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一粒小米,倍儿珍贵”……

    通过“数一数”活动,学生对小米的珍贵有了认识:活动中加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播放自然灾害的新闻,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升华认识,切实感受到一粒小米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

    节约教育只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吗?我拿起一个小组的“谷仓”,随即背诵课文《回延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粒小米看似微不足道,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试探性地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粮食的成语、典故、传说?

    雅轩一下子说出好多词汇:五谷丰登、积谷防饥、五谷杂粮、谷父蚕母、五谷不分、雨生百谷。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讲了农桑之神的传说和谷雨这一节气的来历。我通过投影仪展示了学生提及的粮食作物图片。

    学生接下来的思考更加深入了。

    梓萌说:“每当我在家里偷懒的时候,爸爸总会批评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今天我真正认识了‘五谷’,也更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热爱劳动是一种传统美德。”

    接下来,士勇、昊翔、俊然等学生陆续分享了“社稷”的来源。

    学生对小米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概念,也要到历史、诗歌里寻觅小米的身影,感恩小米对中华民族的滋养。

    主题班会揭开了学生了解小米的序幕:学生知道了一束谷穗的谷粒数量,感受到了粮食来之不易,更在历史与诗歌中体悟到了一粒小米承载的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二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