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真正的作品要靠自己创作(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访谈嘉宾

    谢 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教师民间团队“知行社”创始人,著有《阅读照亮教育》等,主编有《“不乖”教师的正能量》《好班是怎样炼成的》《生命教育:生命成长教程》《新父母教程》等。

    王木春:福建省特级教师,近年来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与编撰,出版有教育随笔集《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以及《先生当年》《过去的课堂》《人生第一课》等。

    —————————————————————————

    中国教师报:在谈到教师成长时,阅读与写作似乎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时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教师成长离不开阅读和写作。对于这种观点,两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谢云:做教师培训20年来,我反复讲一个观点:读写思行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是行动者,行动必然建立在思考上,思考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写作,写作就是思考的外化。好的教师既是积极的行动者,也是用心的思考者,既是主动的阅读者,也是认真的写作者。

    2015年,我为“教育行走”教师成长公益活动拟的主题是“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之所以说“读写重建心灵”,是因为我觉得教师成长必须“从心开始”,而阅读和写作能够帮助教师重建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学者张文质认为,写作是“教师的通用能力”,这种“通用”除不分年段、学科外,还有“一通百通”的意味:做得精彩往往就能写得精彩,写得精彩其实也需要做得精彩。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最重要的生活是教育教学。显然,做好本职工作既有益于专业写作,也能实现专业成长。

    王木春:阅读和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双翼,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有的教师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比较狭隘,以为阅读是为了学科教学,写作是为了写论文。其实,教师成长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也包括学科之外的知识扩展与眼界打开。

    至于写作,则是借助文字把生活经验、心灵感悟与阅读积累加以提炼、融合和深化,锻造出属于自己的“金玫瑰”。缺失了写作这一环,经验、感悟就会变得零碎,阅读流于肤浅。对普通教师而言,写作是职业生涯中一项基本且重要的技能;对名师而言,写作可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凝固下来并传播开去。

    教师需要种种思想和情绪的发抒,写作是个体生命表达的重要方式。

    中国教师报: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写作者吗?在写作中,天赋和勤奋哪个更重要?

    谢云: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写作者”。每个人对生活和世界都有自己的感受、发现和理解,都有表达的本能和冲动。

    做任何事,天赋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言语语言智能”,只不过有的显在,有的潜在,就像有的人伶牙俐齿,言语里处处机锋,有的人虽然木讷拙舌,特殊情况下也能语出惊人。

    人的写作天赋有高有低。天赋高的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涉笔成趣;天赋低的就要笨鸟先飞、多飞,“天赋不够,勤奋来凑”。写作这件事,除极少数“天才”外,大多数人还是要“多读多想多写”才可能做得好。

    王木春: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只要肯下功夫,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写作者。教育写作(无论学科论文还是教育随笔)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写作首先是一门技术活,与学开车、学游泳有某种相似性:熟能生巧。这里的“熟”,包括多读、多动笔、多修改。我大学毕业后全身心投入教学,除了偶尔翻看一点教参之外的闲书,每日无所事事。仅仅过了10年,当我重新拿起笔写一篇千把字的小文章时,脑子里的每个汉字都像生了铁锈一般,写完小文如同患了一场大病。编辑朋友不胜唏嘘地说:“谁能想到王木春在大学时曾经发表过不少作品。”好在我“知耻而后勇”,此后不停地写、不停地阅读,文字感才慢慢回到手指尖。

    对于写作,天赋与勤奋哪个更重要,要看针对什么水平的作品。一二流作品的产生,天赋比勤奋更重要。一般水平的写作,我认为有勤奋就足够了,不需要“吓人”的天赋。

    中国教师报:写作有方法可循吗?当下许多机构纷纷推出“写作课”,这些课程对教师来说,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吗?

    谢云:写作肯定“有法可依”。万物总有规律,万事亦有方法。写作甚至有“套路”,“套路”这个说法可能格局不大、境界不高,但“套路”也是一种路,成套的路数。所谓成套,既包含前人的经验,也包括运用的成熟。“赋比兴”是“套路”,“凤头猪肚豹尾”也是“套路”,遣词造句、起承转合都有“套路”。

    不过“入套”只是手段,“出套”才是目的。方法总是简单的、有限的,用法的变化却丰富无穷。大家都熟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说法,套用一下就是“写作有法,写无定法”。

    写作是教不会的,只能学会。这个“会”,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阅读讲究“语感”,写作更需要“语感”,词语的奥妙,句法的讲究,语气和标点的选择都要慢慢品味。

    在“写作课”上,你能“学得”的只是浅表的皮毛,自己“习得”的才是真正的内功。写作是创造性的事,创造性是不可能教会的。学写作,不只是看别人如何处理和写作,更要琢磨自己如何处理和写作。作家开“写作课”也只能讲他自己如何写作,他讲得再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也没法帮你处理,更不可能替你写作。

    当然,我这里说的“写作”是真正的写作,不是“写作文”。作文是可以教的,作文的写法也能学得会,但是真正的作品只能靠自己创作和创造。

    王木春:沈从文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教书,开了一门写作课。几十年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评论家孙绍振也给当时的作家讲授过写作课,学员中就有莫言。据说,他们的写作课取得了一些成果。可见,即便如此高端的写作都有法可循,可通过“传授”来提升。

    其实,任何技术都有法可循,写作亦然。写作方法来自:一是自己的摸索,这个途径不可或缺,但效率慢了些;二是高手的经验分享。

    至于有些机构推出的“写作课”,对于教师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一种有益的参考。写作是技术活,更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意味着个性,意味着超越规则,是无法靠手把手传授的。这就是古人说的“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的道理,意即高明的匠人充其量只能教人基本规范,不能使人心灵手巧。

    中国教师报:写作时会有许多念头,怎样可以找准最核心的一个去写?

    谢云:面临选择时,可选项总是很多,有选择是幸福的,要选择却很痛苦,甜蜜的痛苦。比选择的痛苦更痛苦的是根本没有选择。

    一个写作者,总有许多心潮澎湃、思绪纷纭的时候,满脑袋灵感飞舞,满肚子辞藻涌动,觉得想说的很多,可写的很多,但真正落笔又面临“选择性困难”。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取舍——取一个,舍其他。取的标准,一是最值得说道的,“值得说道”就是价值;二是最有感觉和把握的,自己把握得住,驾驭得了;三是尽量避开“常规”“常见”,从不一样的角度入手,在不一样的层面展开,所谓“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这样的取舍,或许并非“最核心”,但至少有自己的“中心”和“重心”。有了中心,就能不蔓不枝;有了“重心”,就能不失偏颇。写作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浮光掠影。“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针对一点,说深说透,往往更有价值。

    王木春:我一直相信,写作的艺术就是取舍的艺术,有点像贾宝玉的名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朱光潜先生说,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必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个主旨上。我想,朱先生说的“主旨”,即一篇文章酝酿过程中“最核心”的那个念头。

    可是,对任何一事一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而且角度和观点常常不止一个。哪个更值得去写?我的经验是,写自己感受最深切的那一个。自己情动于衷、有感于怀,笔下涌动出的事理情态才会灵动、深刻,才能打动自己、打动他人。

    要做到“感受深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要充分了解写作对象,在此基础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如果涉及人,还需要“理解之同情”,最后从若干角度中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角度作为“最核心的念头”;二是尽量避开那些人云亦云的观点。思想方面的“轻车走熟路”绝对是文章的死对头,当然也不能成为我们写作中最核心的东西。相反,那些属于自己独到发现的思考点,往往才是理想的写作方向,沿着它去选材布局,则有望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中国教师报:同样的教育事件,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平淡无奇,有的人却能写得波澜起伏?两位老师在进行教育写作时,有什么经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