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刘英琦:让教与学发生化学反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喜欢刘英琦老师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化学课……现在我已经是研究生了,可依然怀念刘英琦老师的化学课!”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科研处主任刘英琦教师节前收到来自澳门科技大学学生陈川发来的信息,还一直保存在手机里。

    这些年,每到节日全国各地的学生都会发来感谢的信息。而陈川是刘英琦2014年接手的高二班级的学生。没想到“临危受命”的刘英琦带着这个班级逆袭成为全年级第一,在后来的高考中该班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竟然选择了化学专业……

    正如一位学生后来回忆时所言:看似“奇迹”的背后,是刘英琦引领他们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从而让“教”与“学”发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

    因为化学,这场持久而神奇的“化学反应”一直伴随着刘英琦的教师生涯。

    知识在学科中发生“化合反应”

    在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的一节化学课上,学生正聚精会神地搭建乙烯分子模型,通过实验探究比较甲烷、乙烯的燃烧,甲烷、乙烯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这是刘英琦带着高二(4)班学生进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公开课教学。在刘英琦的化学课上,设置问题情境链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除此之外,这节课上还有很多新的资源,如我国石油化工的伟大成就,宋代关于乙烯催熟作用的记载,聚烯烃在新冠疫苗、抗癌药物等方面的重要应用……

    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有趣的设计,学生仿佛走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他们从已有经验性理解出发,从生活走进化学,将化学知识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体会化学研究与发展的价值和科学态度,增强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提升了理解水平。深圳市化学教研员吴运来、深圳市南头中学教师俞远光、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师周红杰等3位正高级教师观课后,评价本节课把知识内容通过问题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对象,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建构观念、熏陶精神,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这样的评价,指向了刘英琦化学课的思维特质、素养本色、育人价值。用刘英琦的学生、如今就读大连海事大学的朱云静的话说,“刘老师不会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我们,而是更加强调问题解决的逻辑与过程。他的课让我学会了学习不只是求答案,而是学逻辑、学思维、学思想”。

    能收获这样的评价,是刘英琦几十年深耕化学课堂的结果,特别是他近20年来探索创立的“四层四环”育人模式,借助化学不断催化、反应,创造了许多教育的“奇迹”。

    刘英琦认为,现在一些学校出现了局限于教学时间、教学技术和教学程序的形式变革,使教学呈现出虚假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自主学习成了自己学习,甚至“教”与“学”走向分离。“这种教学让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的知识技能,而学科素养必须经过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让知识与活动产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

    所以,刘英琦提出“文化化学”的教学主张:“以深度理解为路径实现化学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双向研究和建构。把“教师-内容-学生”“教-学-研”“教-学-评”深度整合,从而构建化学教学“四层四环”育人模式。其中,“四层”即知识理解的四个层次:经验性理解与转化—本质性理解与内化—结构化理解与外化—文化性理解与人化。在刘英琦看来,“四层”为化学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法。

    知识,仿佛借助化学课堂这一载体产生了“化合反应”,让教育有了更多可能,让学生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教学在研究中发生“分解反应”

    刘英琦教学理念的变化,不是一日之功。

    19岁大学本科毕业后,刘英琦曾在江西省上饶市工作了14年;1997年他调入深圳市红岭中学,所教化学成绩曾创学校最高纪录;2012年,刘英琦加入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从普通教师到广东省正高级教师,从“国培计划”授课教师到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刘英琦对化学的探索热情始终未变。

    在教学实践中,“知识如何转化为素养”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在刘英琦看来,一个教师可以很快适应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教学套路,但是以素养为中心的教学则需要教师对学科本质和学科教学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做深入的学习者分析和教、学、评的系统设计。

    因此,刘英琦提出“四层四环”育人模式。所谓的“四环”——“学科理解与单元规划—学习者分析与教学目标、评价设计—任务设计与学科实践—后测与师生教学反思”就是指向教师的研究与设计的;而“四层”与“四环”整体融合,则引导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标、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在真实反馈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反思跟进,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奠定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从而夯实课改行动,催化学生成长。

    刘英琦经常和他的团队开展各种研课活动,开发了18门“国培”“省培”“市培”三级师训课程,在全国培训教师4万多人,其中受益的就有深圳市南山区化学教研员杨东升。正是在刘英琦等人的指导下,杨东升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还获得了全国赛课特等奖,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专职化学教研员。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肖瑞参加工作8年,刚到学校时就通过师徒结对成为刘英琦的徒弟,肖瑞说:“每次当我要往后退的时候,总是师傅鼓励和教导我”。

    这些青年教师在刘英琦的影响和带领下,迅速成长为当地或者本单位的业务骨干。以参加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团队为例,20年来刘英琦及其工作室5位核心成员获省市、全国性奖项80项,相关成果连续获深圳市第1-4届教育教学成果奖,2021年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刘英琦看来,以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正在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

    生命在学习中发生“置换反应”

    刘英琦经常说,课堂提问可以集中大家注意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积极的心态,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并及时调节课堂进度,从而相互启发……他甚至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就是在浪费大家时间——这样的提问“价值观”鼓励和感染了年轻教师,更让学生在问题中发散思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刘老师的课堂很有深度,在他的课堂里,化学知识与知识发生过程、学习方法、人生哲理都融合在一起。”2020届毕业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功能材料专业的代智龙说,“他的课堂总是那样引人入胜,让人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刘老师不仅是我的化学老师,更是我学习的榜样,人生的导师。”

    一个明显现象是,刘英琦带领团队执教或者指导的成员及基地学校学生化学学业质量水平、学科能力显著提升。在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一学年初和学年末对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更是显示,学生如今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

    刘英琦教过的学生很多,他的化学课改变了很多学生对化学“枯燥、危险、高深”的刻板印象,让他们体会到化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喜欢上了化学学科,许多人的人生也因此改变。

    2015届高中毕业生杨丽慧说,刘英琦是她学习生涯中遇到的“最风趣幽默的化学老师”,他注重启发思维,也注重讲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使我们体会到化学的价值,原本枯燥、令人头疼的一串串分子式逐渐变得可爱起来了……原来化学这样神奇”。于是,杨丽慧将“化学的有趣与刘老师的有趣融为一体”,大学修读了化学专业。如今,杨丽慧在化学行业工作两年,“对化学始终保持着热情”。

    2015届高中毕业生廖瑞霖就是在刘英琦的鼓励下找到自信、学会发展的,他说:“刘老师总会鼓励我们,不以对错论‘英雄’,久而久之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上来了。这让我在学习上找到了自信,并逐步喜欢上了化学。”

    刘皓宇也是刘英琦在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教过的学生,后来考取了吉林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他说,“刘老师经常通过化学知识的教学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讲离子反应,他说离子之间相互碰撞如果没有形成难溶、难电离的物质就没有发生反应,虽然它们都在同一溶液中。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深度参与、不知难而进,大脑就没有真正发生反应,真正的学习也就不会发生……”

    “教育真正的价值是启蒙、唤醒、打开、点燃,是把一个人从蒙昧的状态带入理性的状态,培育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刘英琦就是这样借助化学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

    化学课是育人的,而许多生命也在与刘英琦的相遇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