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教师成长的三重境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从“立”“守”“得”的逻辑关系中阐明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经历三个阶段或三种境界,这是“大道”。大道往往是相通的,适用于所有人、所有领域。对于新教师而言,没有高考前“登高望远”的理想,难以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求学,当然自然也不可能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灯火阑珊处”。踏上工作岗位后还有新的理想吗?还会保持曾经有过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吗?还可能进入“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人生境界吗?

    我认为,新教师要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大概要经历三个阶段或曰三种境界。

    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入职前,不管一个人学习什么专业,通常都是理论学习为主,对生活、生命、职业等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书本。

    年轻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笃信理论的权威性、正确性、绝对性,拿学过的理论看世界、看一切。

    但理论与实际总会有不同,非要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年轻人常常为不能用上所学的理论而烦恼,甚至怀疑所学知识之无用,有时又为一些不能去做但确信正确的事情而愤懑。

    其实,做不到或暂时做不到,不代表理论不对,比如核心素养之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或社会过分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灵的成长,一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钻牛角尖,避免两极思维,就可以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活到老,学到老。这话好听不好做。学习从来不轻松,因为这需要身心巨大的付出;学习未必总愉快,除非你已经达到了“忘我”之境界。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要让年轻人心静如水地沉浸于书斋阅读经典并反复斟酌、消化,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了。碎片化、短平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往往成了常态。

    所以,新教师遇到困难时才会发觉自己的欠缺,对“书到用时方恨少”才会有所体悟。

    因此,我们该重温这段文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新教师只有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觉醒,不断更新和发展知识,不断向经典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并善于探索和运用新知,形成新智,才能使自己始终拥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活力。

    三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没有困难的工作不存在,只是困难的大小不同;没有压力的生活不存在,只是压力的大小有异。有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积极心理学的学者在研究了大量成功与失败的人之后,得出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超越六大类。

    其实,成功的人并非没有困难或压力,失败的人也并非因为困难过多、压力过大,而是个人如何应对的心态和能力使然。

    积极应对意味着要这样做:以负责的态度针对问题寻找答案,抱着自信与统驭力来迎接问题,评估情况,寻求他人的忠告及支持,实践最有利的计划来解决问题。另外,把生活的挑战视为个人成长的机会,并试着以希望、耐心及幽默的态度面对这些挑战。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