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在辞旧岁、迎新春。其中,贴春联已成为过年的一道风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些小小的春联,不仅让春节更有“年味儿”,还蕴含了许多中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常江的书房叫“两栖轩”,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他自嘲说:“我是学物理的,做过地质勘探队员,但又是语言学教授,亦文亦理,故称‘两栖’。”对此,他还有更深层的解释:“我可以写书法,但不会画画;我在学校教辩论、朗诵,但唱起歌来五音不全;我当地质队员时翻山越岭,但至今不会骑自行车。这样看来,‘两栖’也有点名不副实。”

  常江有“帐篷诗人”之美誉。一顶帐篷,一柄地质锤,苍山大漠,月夕风晨,都阻挡不了他浓烈的诗情。彼时,常江创作的是新诗,但或许是幼时便吟着曾祖父“拨藓细寻墙角字;惜花深立藕边桥”“五载我重游,桑海高吟诗世界;一层谁更上,乾坤沉醉酒春秋”等名诗名联,常江的新诗中充满了旧诗与对联的“基因”,重韵律、讲平仄、工对仗。

  渐渐地,常江将兴趣由新诗转到对联上,这一“转”,就是大半辈子的事业——关注各种对联信息,编刊物、做通联,号召成立中国楹联学会;跑遍各大图书馆,搜集整理了数千种古今对联书目;点校古籍、钩沉史料,出版了数十本对联方面的著述……数年前,常江为了成立中国第一个“对联图书馆”,将自己几十年的藏书无偿捐赠。赠书那天,常江抚摸着一本本书籍的封皮,依依不舍。

  生活中的常江,吐属如流、口才极佳。他在大学开课时,一向是座无虚席,甚至坐不下了站着听课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他在央视一套《佳联趣对贺新春》节目讲座时,导演由衷地称赞,“别人都要看稿背稿,常先生完全是恣意发挥,随手‘抖包袱’,就像相声演员的‘现挂’一样,精彩万分”。

  勤勉治学的儒者风范,风趣幽默的达观态度,这或许是“两栖轩”的另一个注脚吧——

  陶令旧耕耘,户牖无尘,一片香分三径菊;

  梁翁新辑录,辞章有寄,万编书荐两栖轩。

  中国教师报: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在您的记忆中,春节都有哪些活动呢?

  常江:我小时候在东北,一过腊八,家里就开始“忙年”,大白菜储存好了,然后准备米面,一屉一屉地蒸黏豆包,冻在门外边的空水缸里。年根底下,各家先蒸制米粉肉,炸好肉丸子和素丸子,应付临时来的客人。年是孩子的——买新洋画、买陀螺、买空竹、糊灯笼、扎风筝、放鞭炮……不亦乐乎。可以说,过年的“年味儿”很重要,它是文化的感觉,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记忆。

  

  中国教师报:现在,您说的“年味儿”好像少了许多,不过贴春联的习俗还一直流传着。您是对联方面的专家,能给我们讲讲春联在民俗上的渊源吗?

  常江:王安石有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换桃符说的就是贴春联。桃符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北方度朔山有两个把门的神,一个叫荼,一个叫郁垒,看见恶鬼就抓起来喂老虎吃。后来,老百姓先是把两个神的画像刻在桃木板上,这就是桃符;后来简化了,直接刻门神的名字;再后来,就慢慢演化成了春联。

  

  中国教师报:一般来说,什么时候写春联、贴春联比较合适呢?

  常江:有句民谣“二十四,写大字”,说的就是写春联。过去没有印刷厂,春联都是一副一副写的。有些人以写春联谋生,如果写早了,还没有过年的气氛,往往生意不好,所以一般过了小年才开始写。但也不能太晚,如果到了年根再写,就忙不过来了。春联一般是大年三十那天贴,想象一下,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在院子里忙活贴春联,那是真真切切的年味儿啊。

  

  中国教师报:现在许多春联都是印刷品,千篇一律没什么特点。如果自己写春联,需要注意什么?

  常江:从内容上说,要颂吉祥、祈福祉。过去,即使有人生活拮据,春联也不会写得怨天尤人、凄凄惨惨,最多是自嘲,像“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少十——缺衣少食)这样。从词语上说,要描春景、写春意。人们会选用一些特定词汇,一看就有春天的感觉。常用的植物有梅、杨、柳、桃、李等,常用的动物有莺、燕、凤、鹏等,常用的器具有爆竹、锣鼓、酒杯、诗笺等。此外,凡是与喜庆相反的词,都不要采用。像死、亡、断、绝、败、衰、悲等,一般不会出现在春联里。即使组成好词,像“绝妙”“不断”“夕阳”等,也不用为好。

  

  中国教师报:这些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再深入一点,还有哪些技巧呢?

  常江:我给写春联总结了5个技巧,就是描春景、颂吉祥、写时事、抒胸臆、限时令。前两个刚才谈过了,“写时事”就是以时事入联,写过去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要事情,“抒胸臆”则是写出个人情怀,触景生情、寄托感慨。这其中最常用的是“限时令”,就是将当年的生肖写进去,突出时令特点。比如,马年春联可以用“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羊年可以用“三阳(羊)开泰”;马上到猴年了,我看“孙大圣”说不准要出场了。

  

  中国教师报:这样的春联更有特点,也更有内涵。一般的春联是家家户户说吉祥话,是不是也有文学味更浓一些的呢?

  常江:老百姓贴春联是图吉利,但有些“文化人”追求春联的韵味,所以会反复打磨词语,甚至运用典故。比如,“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是一副谢姓人家的春联,上联用东晋名臣谢安的典故,下联用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典故,非常巧妙,文字也很有味道。这样的春联可能无法普及,却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

  

  中国教师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许多人不知道春联应该怎么贴,您可以具体讲解一下吗?

  常江:春联必须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怎样辨别上下联呢?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我们先不考虑古音,按汉语拼音判断,三声四声是仄声,一声二声是平声。明确了上下联,自然就不会贴错了。当然,现在卖的许多春联,本身就不合规矩。因此,我们在买春联之前,一定要先按照上面说的方法判断一下,不要买了不合规矩的春联,贴在门上“露怯”。

  链接·有趣的春联

  一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有据可查的第一副对联,作者是后蜀皇帝孟昶。孟昶写完这副春联后,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赵匡胤派去治蜀的大臣叫“吕余庆”,同时,赵匡胤还将自己的生辰定为“长春节”。本应是祈福纳祥的春联,却一语成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二

  数一数二门户;惊天惊地人家。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汉文化,要求全国都要贴春联。春节这天,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一家门口贴了“数一数二门户;惊天惊地人家”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先斩后奏”的横批。朱元璋大怒,正要将这家治罪,这家主人却不慌不忙地解释,自己家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卖炊饼的,自然要“数一数二”地卖,老二是卖爆竹的,当然是“惊天惊地”,老三是杀猪的,岂非“先斩后奏”?朱元璋听后,转怒为喜,还赏赐了这家一笔银子。

  三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传说,过去有位书法家,春节前写春联,刚贴在门口,就被别人撕掉拿走。直到年三十,门上还是光秃秃的,书法家急中生智,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贴在门口。这副春联实在太晦气,总算没人拿了。到了春节那天,书法家把这副春联补全,原来是“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过往之人赞不绝口。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经常被说成王羲之,但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王羲之是东晋人,那时还没有对联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