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为什么散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有人骄傲地说:“农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可今年春节期间,我却听到许多老乡说:“学校那楼是漂亮,可在里面上学的娃娃太少。”为改变乡村教育日益凋敝的现状,政府加大投入,建教学楼,建食堂,硬化地面,改善办学条件,一切都是为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可是,这种办学的“投钱模式”似乎并不被教师、家长、学生买账,新建好的乡村学校不仅难以恢复生机,反而越发凋敝,以致形成了投钱越多教育资源浪费越大的怪圈。

  钱投了不少,乡村学校为何不叫好?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人心散了”。

  首先是家长的心散了。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家长因为外出务工的原因,亲身感受到了不同工种的工作量、收入的差异,感受到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城乡之间教育环境、教育质量的差别,加上对留守老人和孩子的愧疚之情,他们盲目地认为将老人、孩子送到城镇,是对他们的孝顺、补偿,于是,“逃离农村”一时风靡。

  其次是孩子的心散了。孩子也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学会了攀比,学会了享受,学会了提要求……看着越来越多的同伴去了城镇,他们的心也会不平衡。为了实现孩子的“梦想”,为了不委屈孩子,更多的家长还是选择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就读。

  再次是教师的心散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大部分见过外面世界、家庭条件也不错、尚有事业雄心的年轻教师来说,白天鸡犬相闻、晚上黑灯瞎火的乡村学校,又怎能留得下那颗驿动的心?

  或许,领导的心也散了。因为校园硬件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工程,学生的多少反而显得无关轻重,导致更多的领导更愿意去争项目、搞建设,而不愿意沉下心来寻找改变乡村教育凋敝现状的办法,不愿意在留住师资、留住生源、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追根溯源各类人心散了的根本原因,却又是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极端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不对等造成的。家长不缺把孩子送往城镇上学的钱,年轻教师也不在乎乡村补贴,他们向往的是城镇那些更多更好的成长、成功机遇。再加上农村留守的都是老人和稚嫩的孩童,尊师重教氛围淡薄,文化娱乐生活极度匮乏,对比城镇的灯红酒绿完全是天壤之别,农村实在不是令人向往的乐土。

  所以,要改变“钱投了不少,却总是不被叫好”的乡村教育现状,关键还要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加大乡村学校硬件投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同时,还应强调年轻教师的奉献精神和理想信念追求,并围绕学校建设乡村文化、娱乐中心,通过文化活动将村民、教师和孩子的心聚拢起来,互相沟通、理解、融合,营造出村民和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其乐融融的“生存沃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乡村教育走出困境,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镇中心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