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因读而生的文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程志:所谓评论写作需要有“超越视角”这是一个共识。但需要指出的是,最好的书评其实是与作者形成一种“共鸣”,这种“共鸣”虽然是个体性的,但是这种“共鸣”往往又具有更多的“一般性”,它从特殊走向了一般,从个性走向了共性。因此,好的书评往往能彰显更多的“通约性”,即优秀的书评人往往是一个“共鸣的中介”。

    “俯视”是从知识范畴意义而言的,要写作书评不能就一本书而谈论一本书,因此书评人必然不能仅看一本书就立即展开评论,优秀的书评人还需要全面了解作者的相关研究或者同类型书籍的框架和表达,唯此书评人才能“胸有丘壑”“笔藏万端”。

    张家鸿:我以为,俯视只是撰写书评的众多角度之一,而非全部。撰写书评既要冷静站在书之外对其进行审视与打量,又要积极热情地享受书带来的润泽与甘甜。一味俯视,岂不是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平视不可以?像对待多年老友一样,有一说一,不高看,不讨好。仰视不也可以?像对待优秀、高贵的朋友一般,向他人学习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的写作一样,书评写作同样需要作者本人日积月累、毫不懈怠地阅读作品,方能让自己有驾驭作品的高度与深度。“腹有诗书气自华”放在书评写作中同样适宜。

    生命因思考、表达而蓬勃

    中国教师报:请以一篇书评为例,介绍一下您写作的过程?

    程志:我以一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书评文章为例,题目为《“人文行读”作为思想试炼》。这篇书评文章评论的对象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行读中西的人文课》,这套书的作者是全人教育奖获得者、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教师樊阳。

    写作这篇书评的过程毫无疑问是艰难的。这套书体量巨大,四册书共计百万字以上。此时,我选择用关键词的方式对每册书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论。此外,一篇教育书评的写作不仅是对这本书的概括,还需要有一个历史视野的观照,书评人需要站在职业生涯的高度评议该教师的教育思考。在写作书评之前,我搜集了许多樊阳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并仔细研读。

    通过搜集,我发现多年来媒体对樊阳的报道仅仅是他对“人文行读”的坚持,而未从专业性维度进行回应。我认为樊阳30年“人文行读”是在进行一种课程建设,这种尝试对于当前国家所提倡的“双减”政策、高考改革、加强核心素养培育等具有参照性价值。最后,书评最重要的部分落在对这套书的评议和升华上,结合材料和书本内容,我认为“人文行读”作为一种思维操练方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延展,它不仅作为一种东方式的思考对人类经验和知识类群进行了把握,还在纵向的地理跨越和横向的线性维度上打开了我们的全球化视野。

    张家鸿:刊发于2020年12月25日《文汇读书周报》的《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是关于冯骥才先生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的评论。与撰写别的书评一样,撰写此文的第一步骤在于读,用心地读、专注地读,伴随着阅读的深入,圈点勾画以及读后所得自然密密麻麻散布在字里行间,这是我与作品的对话,也是书评稿子的雏形。它们是我与作品精神拔河的见证,把作品拽过来并且尝到甜头。

    读有所得在心中涌动,我必急于写下,担心有些想法过后即忘。虽然写下,终究是零碎、闲散的,不成系统的,需要找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才能成文。这个过程快不得,需要一段时间的深入思索。品读《艺术家们》之后沉思多日,我从3个角度切入:一是真正的富翁不是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多少,而是拥有的美有多少;二是艺术对艺术家来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三是艺术之花唯有扎根于现实土壤中,才能开得璀璨夺目。这是第二个步骤,从不成系统的零碎到寻找到主线,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

    第三个步骤就是要让草稿静躺几日或更长时间。当初以为满意的表达,经过时间的流逝,同一双眼睛看之就可看到许多新问题。或者是文字表达的草率、大意,或者是角度切入的不够精准、随大流,或者是解读的肤浅流于表面。改定次稿之后,交稿之前再润色修改一次。当然,篇幅上的增删,在第二次或第三次的修改中都是会有的,视具体情形而定。

    撰写书评,找不到角度或切入点是常有的事。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让心静下来再回头看一看,也许灵感的火花会不经意间被点燃。有的时候文字滞涩无法舒展,只能逗留原地,久久徘徊,不忍离开,不舍离开。所以,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都需要静候自己,静候内心与文字恰如其分地相逢。说到底,写作终究是需要耐心、静心的事。

    中国教师报:写作读书心得以及书评对您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相较其他文体,您会推荐年轻教师进行读书心得或书评写作吗?

    程志:我一贯推荐一线教师多读书并且要养成写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心得的习惯。当一般化、流水账式、浅表化、感性式读书心得不能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时,则要努力提升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开始一种严肃的书评写作,尤其是对教育前沿书籍的关注,我一直秉持着这种态度。

    书评写作帮助我从基础教育跃升到了高等教育的舞台,如今的我之所以能够被更多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专业性的书评写作。我相信,一篇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书评不仅能够展现作者文字背后更为精妙幽微的意涵,而且能够充分展现书评人超越书籍,实现与时代对话、与思想共振的能力。

    张家鸿:撰写读后感与书评始终伴随着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写作让我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生命因思考、表达而蓬勃。站在讲台上17年未曾有疲倦感,乐此不疲担任班主任15年。

    写作让我有机会发出个人的声音,收获专业成长的自信。

    写作让我影响并带动周围的教师和学生成长。借着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让同行知道写作不是语文教师的专长,而是所有教师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写得多了,写得久了,成长会不知不觉到来。不同的教师可以写同一本书的书评,这何尝不是一种平等?

    撰写读书心得是成长的通畅之路,值得大力推荐。撰写读书心得或书评,是对书籍的必要回应,是对阅读所得的及时总结。相较于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的写作,读书心得与书籍有着更牢固的内在联系。与其开口谈起书籍的种种好,不如提笔写下书籍的种种好。写下即固化、成果化,让自信之帆更能乘风破浪,也为日后的温故知新提供载体。常读常写的成长之路就是与书籍相伴相随的人生之路。仔细想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