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科研,不要也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某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到某学校检查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学校教研室便给每个教研组分配了两个“校本课题”,要求教研组长安排到人,一天之内完成“研究”并上交学校整理归档。

  这是一些学校应付上级检查的惯用手段,或者说是校本教研的真实“开展”情况。当然,除了应付,有的学校也会实实在在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但一般仅限于听课、评课以及形式化的集体备课等。有的学校也会花很大的精力“研究”大考、小考、月考、抽考,每次考试结束都细致地计算、评比每个班级和每个教师的各项分数指标,不仅“公示”“通报”“约谈”,还计入教师考核,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并且美其名曰“考试研究”。也就是说,现在许多学校所谓的“校本教研”完全是为考试分数服务的,这样的“教研”在很大程度上无科学性可言。

  “校本教研”流于形式,除了教育管理者较为功利外,也与他们缺失科研意识和文化意识有关。

  校本教研的目的有两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应该是教师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若能形成明确的系统,能代表个人思想,就能演变成教研成果。

  这样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对研究者来说是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来讲也有推广价值。然而,不少学校管理者不是对此予以肯定、推广,而是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更有甚者还会歧视和打压。究其原因,当然与学校管理者缺乏科研意识有关。

  要让校本教研进入更高层次,必须要有文化的介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如果说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修养,那么教育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越高,对学生越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教育效果就越好。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是不可能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所学校如果能推动有文化介入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的整体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办学质量一定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遗憾的是,目前部分学校仍然在用考试分数要求、管理和考核教师,充满浓浓的功利色彩,缺少了那么一点文化味。

  诚然,教师的文化追求和教研很难进入学校管理者的视野,这固然与全社会普遍追逐分数的教育大背景相关,但更与学校管理者自身“文化意识”的缺失有关。因此,要想提升校本教研水平,教育管理者必须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文化意识。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会宁县党岘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