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主 持 人:韩世文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主编

    ■对话嘉宾:成一涵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一学生

                刘  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二学生

                杜金山 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

                洪劬颉 江苏省南京市教科所科研员

                冯荣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北部片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

                符永平 江苏省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

    学生眼中的课堂

    韩世文:这场沙龙与以往不同,我们邀请了两位刚才上课的学生参与分享。关于课堂,学生永远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把第一个问题抛给场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走进南通市第一初中的课堂,你们觉得他们到底来看什么?

    成一涵:老师们来看南通学生学习的风采,见证南通教师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韩世文:那你们在其他学校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感受如何?

    成一涵:带我们上课的是来自山东杜郞口中学的数学教师刘桂喜,她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课堂提问也很有意思,总是采取引导方式,将问题放到屏幕上,一目了然;有困惑时,我们相互解答……这节课非常精彩,也很有意义。

    韩世文:这与平时的课堂学习有何不同?

    成一涵:以前上课,教师等学生举手了,要点名才能回答;而现在,可以随时答,学得轻松、自主。与其说是教师上课上得有意思,不如说是我们学生上课上得更精彩。我觉得,平常上课很快乐,今天更快乐。

    刘畅:我们的课是符永平老师上的,学习“章前图”,所有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或者创作出来的,这让我们体会到当教师的快乐,自己学习并能为同学出题,能深入了解知识、系统思考问题。

    师生改变了什么

    韩世文:在上课和转课的过程中,各位嘉宾看到了什么?

    洪劬颉:通过这次活动和上课的体验,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表达想法和观点,并希望在争论中说服别人。这种积极和勇敢让我感动。这背后,自然也体现着南通整体课改的成效。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对深度学习的渴望。在课堂表象的背后,是学生有想法、有深入的思考。我平时备课设置问题,往往看起来缺乏价值导向,但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却慢慢生成了价值,并呈现出价值碰撞与交锋。

    杜金山:这次课博会,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转课上,我看到了教师们身上的变化。这些展示课教师,都是优中选优的,他们处在新环境中,呈现出的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是令人欣喜的。我也转到了承办学校其他常态课的班级,这些课堂呈现出常态的、真实的状态,虽然不如展示课显得精彩,但也有小组合作,孩子们跃跃欲试,表达和坚守自己观点的瞬间,真实而动人。教育界有一个说法“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有传统优势的地方往往是改变难度最大的地方,但在这里,看到的变化令我开心。

    冯荣雄:看到的改变令我震撼。课改带给学生很大的改变,学生非常阳光,非常自信,有朝气,有一种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课改带来的不仅是改课,不仅是改变教学关系、学习方式,更是生命的成长状态。新课堂培养了学生质疑、批判、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这更坚定了我对课改的信心,也看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坚定、坚持、坚守课改。

    符永平:作为东道主和展示课教师,我更希望发现问题。我们在课改的初始阶段,要奔向好的目标,不能勤勤恳恳走弯路,轻轻松松犯错误。那么,课改中,学生的问题从哪来?要自主发现问题。学生不会解决问题不行,解决的问题全是教师提出来的也不行。好课是引领教师成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价值呈现。所以,课堂的问题必须模块化,不能碎片化。课堂上,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课改走向深度的一个方向、一个切口。

    好课堂让学生自在成长

    韩世文:我们的沙龙从发现开始,在问题中生成。面对当下的课堂,面对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学生代表,你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课改,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成一涵:我想,最基础的是不搞题海战术,不做碎片化知识练习。要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也是此次展示课给我们的启发。刘桂喜老师改变了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继而发现数学规律,这就让我们学生做回真正的自己,学得也很开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地参与课堂,把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全部呈现出来,教师才能更好地提供帮助;学生要在互相帮扶和启发下,在课堂有新探索,并积极展示出来。

    韩世文:也就是说,你希望课堂上教师要更大程度地放手,激发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课堂实现团队合作学习?

    成一涵:没错!

    刘畅:今天的课堂体验,让我们觉得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很好的方式。不仅在学习中更快乐,还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另外,课堂上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能在团队中讨论、交流和分享,体会到与平常课堂学习不一样的快乐。平常的快乐,是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解答,在知识中享受的快乐;而今天,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体会到更多快乐。

    韩世文:也就是说,当你们从日常知识学习的课堂,进入有能力提升、规律生成、生命互动的课堂,会体验到更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刘畅:是的。好课堂一定是我们学生的课堂。

    成一涵:好课堂可以让我们和教师一起成长。

    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韩世文:这或许就是学生眼中的深度课改,也是课堂育人的价值体现。那么,面对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作为教育人,我们又如何让课改走向深入,如何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洪劬颉:最基础的是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每一节课上,孩子能讲的话让他们去讲,孩子能做的事让他们去做。教师要学会引导,并帮助他们一起制定规则。

    冯荣雄:课改走向深入,首先是学习走向自主。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觉得教师要多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质疑、交流。我听洪劬颉老师的课,他就善于等待学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多么不完整,甚至有缺陷……要放手让学生相互质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形成必备的素养,生命才能成长。教师不能过于着急,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还要善于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成长。

    符永平:如果谈今天的课堂有没有人性,似乎话题太大。如果具体到操作层面,我在课堂尝试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制,课堂习题让学生自己创作并解答。我想,为了精彩,课堂上找几个学生和教师一起“作秀”并不难,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优秀起来是很难的。几年来,南通课改有“12字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12字方针”是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我们在各学校都能看到。

    所以,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都去发现,课堂才会有人性,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永远的幸福。

    杜金山:要发现儿童,必须发现人,必须发现生命。如果教育不从发现生命开始,那我们对好教育的期待就会变成一种奢望。我常常在想,学校的产品和工厂的产品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学校的产品——学生是有生命的,而工厂的产品是无生命的。然而,学校里“无生命”式的教育这些年一直大量存在。

    以前培养学生是“双基”目标,后来有了“三维目标”,现在上升到核心素养层面,这是巨大的进步,也是教育目标真正关照人的体现。

    其实,生命的成长只要给条件就能自然生长。如同小幼苗一样,不管农民在家里还是在田里,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幼苗都在生长。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遏制儿童的生长,课堂上更是如此。符永平老师的课,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生长的情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多样性选择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缓慢的尊重。我们也需要像给农民土地一样,给教师“土地”,让他们带着生命在“土地”上自由生长。

    韩世文:的确,发现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大命题。短暂的碰撞无法真正解读清楚。但是基于现场的课例,我们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一些启示。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将有助于课改人走得更远。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阐述,怎么让课堂的生命更好地走向自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