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长有自己的良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良知源于人的本能与感性,是人性的复苏与表达,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底线,也是人内心深处隐藏的那一抹亮光。

    那么,作为一名校长,如何随时拷问自己的良知呢?

    一方面应拷问:教育承担着传承文明、泽及后代的责任。今天,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的目光满是憧憬,对未来充满期待;明天,学校将还给他们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另一方面应拷问:在你的学校,也许有成百上千个孩子,每个孩子对于你来说,可能只是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但对于孩子的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是一辈子、一代人的事。如果因为你的疏忽与懈怠,误了孩子的成长,那就是你的失职,甚至是渎职。

    现实教育中,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沉,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重要,教育在有违本真的路上越走越远。有的校长会觉得:我们给了学生知识,学生考出了满意的分数,面对一张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就可以欣慰地说,我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这就真的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了吗?当看到孩子们不断增加度数的眼镜,每天不停地奔跑进教室、进食堂、进厕所的身影,每天都欠账的睡眠和疲惫不堪的身心……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今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乱象——我们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然而身体素质却急剧下降;我们的孩子也许分数考得很高,人文素养却严重缺失;我们的孩子也许各方面都能争第一,却没有了合作精神;我们的孩子也许通过拼时间拼体力获得了名校入场券,最终却付出了兴趣与爱好、快乐与幸福的沉重代价;学校的升学率或许很高,却是靠一些“反教育”的行为换来的……难道还要说,我们在坚守一个教育人应有的良知吗?

    作为一名好校长,这个时候应该静下心来拷问自己:是否知道哪些是我们应当做的?哪些不应当做?哪些是今天需要做的?哪些是明天必须做的?对于那些孩子,我们除了给他们当下的知识、当下的分数,给他们当下的一个“敲门砖”,我们还应该给他们什么呢?还能够给他们什么呢?还必须给他们什么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可能会说,高考指挥棒就是这样挥舞的,评价标准就是这样“潜规则”的,家长就是这样期盼的,社会就是这样功利的,领导就是这样要求的,主管部门就是这样考核的。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只是在坚守岗位责任心,只是在服从上级的命令,然而你却没有服从一个教育人应有的良知,在这样的气候与环境下,你完全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当柏林墙还存在的时候,许多翻越柏林墙从东德逃往西德的人会被东德的守卫士兵打死。柏林墙推倒之前,有一个士兵打死了一个“翻墙”的人。很快,柏林墙被推倒了,东西德统一之后法官就对他进行了审判。这个士兵觉得自己很冤枉,他说自己开枪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如果不执行命令就会被军法处置,应该追究下命令开枪的那个上级的责任,自己是无辜的。最后法官判他有罪,理由是,当有人翻越柏林墙的时候你开枪射击,虽然体现了你对岗位的责任心,但是你没有必要打得那么准;你只选择了服从上级的命令,却没有服从自己的良心,你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一个好校长不会浮躁,也不会功利,更不会被教育以外的其他因素绑架,他会知道真正的良知是什么,他会听到内心随时发出的声音,他会懂得价值取向在哪里,他不会人云亦云而去干那些“反教育”的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