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锌硒大米 收获红火日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阵阵“嗡嗡嗡”的马达轰鸣声响起,稻谷收割机来回穿梭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围仔村的稻田间,金黄色的稻穗遍布田间……前不久,围仔村迎来300亩晚稻的收成,共收获12万公斤稻谷。忙碌的劳作场景,村民脸上的喜悦笑容,构成一幅美丽生动的丰收画卷。

    依托惠州学院的专家博士团队,围仔村建立富硒大米试验基地。这是该村首次试种富硒大米。因更具营养价值、香味浓郁、口感爽滑,与售价每公斤6至8元的普通大米相比,富硒大米可以卖到每公斤16至20元,成为拉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地方所需,高校所能,学校创新拓展‘增效’式帮扶模式。”惠州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彭永宏介绍,近年来,学校坚持科技兴农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帮扶单位种植养殖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帮扶路径,找准地方高校优势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确立“大学—政府—乡村—联盟(UGCA)”四位一体乡村振兴范式,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汝湖镇的大米含锌量高,但是卖相、品相不好,售价低,仅两块五一斤。”惠州学院—汝湖镇乡村振兴博士驿站负责人王国莉说,汝湖镇的大米种植还存在种植户分散、缺乏规模化生产等问题。

    为汝湖镇产业把脉问诊后,惠州学院采用“揭榜挂帅”“重点委托”等形式,组织专家博士开展多元化的“博士答题”。围绕富硒香米产业发展,王国莉团队在汝湖镇先进行20亩左右的稻田种植试验,调整富硒大米种植技术条件,增加大米的硒含量。2022年下半年,汝湖镇将该类水稻进行推广种植,亩数增至1000亩左右。

    在惠州学院的技术支持下,汝湖镇围仔村的锌硒大米已被打造成品牌。清新亮丽的包装袋,让产品功能性强的锌硒大米变得更加抢眼。如今,汝湖镇的大米可卖到每斤8元的价格,当地农户实现收入增长。惠州学院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通过推动甜玉米绿色标准化生产、汝湖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不断探索汝湖镇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和实现路径,增强当地的“造血”能力和发展后劲。

    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在平政村,惠州学院驻惠州市惠东县吉隆镇科技特派员团队组织开展绿色优质水稻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芦兴村、横江村,驻惠城区芦洲镇科技特派员团队进行撂荒地种植优质稻试验,把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水稻种植时如果喷洒过多农药,既降低稻米品质,又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破解这一困局,惠州学院科技特派员段中岗带队,通过小面积的种植试验,发现微生物菌剂浸种催芽和定期喷施能有效预防水稻病害,安装的太阳能杀虫灯能有效诱杀飞虫。

    “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实施防控,基本可实现水稻生产周期不使用化学农药。”段中岗团队还利用土壤综合传感器,将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快速、准确地上传至云平台,为建立智慧农业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逐步实现使用绿色生产技术种植水稻的目标。

    惠州学院成立“科教助农·乡村振兴”教师团队,秉承“科教融合、产学一体、精益服务、振兴乡村”的工作思路,走出一条“下得去、重服务、讲效益、兴产业”的乡村振兴服务新路子。近5年,学校“科教助农·乡村振兴”教师团队获批66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1496.4万元,申报和授权56件专利,获得18项省市科学奖励。

    近年来,惠州学院还围绕产业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凝练创新创业项目,引导“科教助农·乡村振兴”教师团队全员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带领学生投入到功能肥料、富硒农产品、水环境治理等项目中。团队教师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育人的优势,建立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已指导学生承担21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获得46项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致力于培育更多乡村振兴生力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