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期多地积极出台政策帮助年轻人就业,临时公益性岗位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河北在全省设置了5000个公益性岗位,2022年岗位数提高到5500个,招聘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长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一岗位主要覆盖基层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卫生防疫等领域,服务期最长不超过2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不仅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对应届毕业生而言,今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一方面,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76万,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疫情仍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也让毕业生应聘遭遇诸多困难和不便。在此背景下,临时公益性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可切实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事实上,采取何种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兜底,体现着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尽管公益性岗位没有编制,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工资并不高,但因为主要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开设,可获得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以不失为相对稳定的工作。一个人的成长不能只看速度,还要看成长之路是否走得踏实。公益性岗位能帮助毕业生下沉基层一线,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进而找准人生发展方向。因此,推出大量临时公益性岗位,颇见诚意,实属难能,体现了对大学生就业群体的深切关怀。

    大学生就业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各主体、各环节。除了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和数量,还应呼吁多方力量,从细微处完善就业服务细节,在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指导等层面积极出招,为大学生走稳就业路创造条件。

    具体到每所高校、每位毕业生,面临的困难和瓶颈不尽相同。有的是就业观出现偏差,有的是主修专业遭冷遇,有的是对口岗位供给不足,还有的是行业出现结构性缺员。在求职过程中,简历的完整程度、面试的临场发挥乃至个人的仪表着装,都可能影响到工作的得失、求职者的人生去向。而走向社会时遇到的难点、困境,不仅是大学毕业生们要面临的挑战,也是政府、高校、社会的一道必答题。

    眼下,为打通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国家已出台若干政策,如取消就业报到证、简化存档规则、推进体检结果互认、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为残疾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等。不漏一隅、织牢织密服务网,力求为每名毕业生搭建唱响梦想好声音的舞台,使他们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求职难题。

    肩负就业工作主体责任的高校,也在主动想毕业生之所想、急毕业生之所急,千方百计为其办实事、解难事。比如,借助媒体资源和网络渠道,通过直播带岗等方式,扫清疫情给传统招聘带来的不通畅;牵线搭桥和企业共建就业基地,为雇佣双方精准匹配就业机会;打造政校企合作新模式,由政府搭建平台,校企对接合作,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等。

    值得提醒的是,无论外在的帮扶如何周全备至,都需要依靠个体努力来谋求出路。当全社会都在为大学生就业出力之时,应届毕业生自身更应坚定信心、脚踏实地,打造个人形象,增强比较优势,在就业市场上一展身手。在同向发力之下,大学毕业生才能更好解决就业问题,奔赴下一段人生旅程。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