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土课程 让乡情浸润学生心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开发乡土课程,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对家乡和母校怀有感恩之心的途径之一。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创建于1910年,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依据具有当地特色和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并结合学校的“博雅文化”打造出校本课程——“那一方滩涂”。

    知行合一

    浸润乡情

    “用农人的精耕细作去发现儿童,让儿童用朴素的好奇心去接近和改变生活。”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立足这一课程理念,专门成立课题组进行课程精密化架构。儿童之心如同蕴藏着丰富种子的大地,需要教育者们像农人那样,精耕细作,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为了真正看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帮助其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题实施初期,学校设置兴趣问卷对学生展开详细调查,并结合相关测验掌握课程实施前学生对“滩涂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此同时,还通过问卷与访谈,对教师地方文化的知悉程度及教学观念等开展现状调查。之后,学校将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出“滩涂课程”适宜的切入点。

    对学情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度把脉后,便是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对接,这一过程即为课程内容板块设置。为将家乡文化印记根植于每一名学生心中,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设置了“博学课程”,鼓励学生对“滩涂文化”进行知识性学习,通过“动物篇、植物篇、人物篇”,依次对滩涂历史、人文、环境、习俗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如蛏子乐园、螃蟹聚会、解密泥船等。这些板块的教学尽管大多是在教室内进行的,但在浓郁的人文历史氛围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滩涂文化”的魅力,内心生发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对标烙印“家乡生活”,学校运用沉浸式教学,设置“博行课程”。“博行课程”之“见行”课堂,直接让学生置身滩涂生态区,遇见蛏子、邂逅螃蟹。“博学课程”中的内容就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度体验。“博行课程”之“学行”课堂,学生从“一见”进阶到“动手”,体验度升级。为了给学生提供长期鲜活的实践场地,学校联动社区,租赁了校外滩涂劳动基地。学校结合学生不同学段的特点及学情,每月开展“越野童行日”:一、二年级走进滩涂,“泥地打滚”“观摩抓蛏”;三、四年级“晾晒紫菜”“巧抓蛏子”“制作贝壳工艺品”;五、六年级组织开展“蛏子义卖”“滩涂微生态调研”。作为“越野童行”的补充,学校在每周五的“博雅课程”中,专门开设了“那一方滩涂”专题课堂,面向全校有兴趣的学生,把课堂延伸至户外,课堂内容以劳动、实践为主。此外,学校每学期还会组织“滩涂文化”主题课程周,从班级到校园,都氤氲着浓厚的“滩涂文化”,通过互动游戏、展示自我、相互交流,全校师生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为家乡感到自豪。对标身体力行保护家乡,学校设置了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博爱课程”,通过“我为家乡代言”与“滩涂生态保护”两大板块,让学生就“家乡滩涂现状调查”“我为持续发展献策”等项目开展自主探究,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评价闭环

    保证实效

    表面喧闹,并无实效,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并未只停留在课程设置和实施层面。对学校来说,课程评价和对课程建设成效不断反思是保证课程扎根校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一环。学校召集课题组,遵循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细分三个维度构建了“博雅滩涂”课程“雅言、雅心、雅志”评价体系。课程维度,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制定课程管理机制,借助多种方式对课程成效进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以评价问卷等形式让学生对课程进行评价,范围包括课程内容、获得的体验等,以期及时完善与调整,形成更系统有效的课程体系;教师维度,对教师“教”“言”“态”“志”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建议学校将此纳入教师的各项综合考核中,以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学生维度,依托“博雅少年评价手册”多维开展,区别于结果性评价,“三雅”评价体系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雅言明礼”“雅心怡然”“雅志远大”等各方面素养进行综合性评价。综合多元的课程评价,促进了全校师生对热爱家乡的内化及保护家乡的执行力,乡情在课程闭环中不断升华。

    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的“博雅滩涂”课程让热爱家乡教育成为热爱祖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热爱家乡不只在学生心里,而且体现在行动上。

    (张娜伟 陈艳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