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真的“惩罚”了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温州市洞头区实验小学 董芳蕾

五班上美术课的纪律一直不是很好,总有几名学生经反复提醒后,仍随意大声讲话,一直不动笔画画。这个学期一开始,我就跟他们约法三章:上课被教师警告三次的学生要打扫厕所。

规章一颁布,这个班级的纪律确实好了一段时间,学生通常在得到两次警告以后,自我约束会更明显。而我也小心地使用这个权责,以提醒为主,不随意警告。

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学生吃到“红牌”,他们觉得“罚扫厕所”不会真的执行,课堂纪律又开始松懈了。

上周的一节美术课,小A被我警告两次以后,仍不收敛,继续转头和后桌讲话,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我想了想,终于对小A提出第三次警告:“你放学后得留下来打扫厕所。”

我看到小A的眼圈红了起来,整个人像被雷劈一样震惊,他没想到这次我会动真格。

放学后,我陪着小A去执行“惩罚”。他开始找理由:“后排的同学骂我,我才跟她对骂的。”

我给他冷静分析怎样正确处理:“第一,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在第一时间举手告诉老师;第二,你在被警告两次以后,没有重视被警告这件事(后排的学生也被警告了,但她只被警告了一次);第三,你是画得较好的学生,但是这节课你的白纸上只有几根线条,说明你对课堂练习不上心。”

他沉默了。我们来到保洁间,我指导他先冲洗拖把,然后拧干,再去男厕所拖地。男厕所不大,我站在过道上等他。他不情愿地拖起来,但很快就拖好了。我指给他看地面的反光,让他补拖不干净的地方。他倒是爽快地去补拖了几下。

我们又去保洁间冲洗拖把并拧干。等他洗完手,我问他:“经过今天这件事,你记住了什么?”

他说:“记住了上课不能违反纪律,不能随便讲话。”我想,这次“惩罚”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件事的发生过程中,我确实想过打电话给班主任或家长,但我终究没有按下拨号键,而是选择陪伴他完成任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件事是在美术课堂上发生的,不需要移交班主任处理;我也不觉得是学生品德问题,不需要找家长查问原因。作为任课教师,一有事情就去找班主任,那班主任应该去找谁呢?就算班主任能圆满处理,也是依靠班主任树立起来的权威,无关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规则建立。

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只有明晰自己的权责,才能正确管理学生,而不是一味“踢皮球”。

其次,打扫厕所不算体罚,应该属于劳动教育。我们学校的厕所很小,瓷砖地面很容易打扫,而且保洁阿姨每天都在清理。

让学生花5分钟拖一下地,这种轻松的劳动对于当下被过度保护的“小主”是一种切身的体验,教育效果也一定比单纯、反复的谈话要好。

最后,小A打扫厕所的过程我全程陪伴,以防止发生不良后果。比如:学生有可能不愿接受这一“惩罚”,师生出现僵局;或学生恶意对待,故意把厕所环境搞得更脏;甚至发生学生滑倒等意外事故,学生因此受伤……

当然,事后我跟班主任和家长都沟通了,但并不是以“投诉”的态度传达,而是客观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表达了我对此事的想法。

我想,教育除了表扬和赞赏,也应该有惩戒,但它必须是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