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奋进新征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黄 威

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学校应乘势而上,为引领温台乃至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要高站位、融规划。将温台职教创新高地建设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浙江省“双高”建设等项目融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做好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探索职业教育融入民营经济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长。

其次,要明理念、正方向。基于温台两地的产业特点和地域特色,锚定“生态优质的文化高地、惠泽民生的工匠摇篮、品牌卓著的职教旗手”的发展愿景,全力推进“双高”建设。优化完善办学思想,倾力构建充满活力、彰显灵性、人尽其才、各取所需的现代职教体系。致力于多渠道、多维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易就业、可升学、能创业”的成才立交桥,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高素质职业人。

再次,要优模式、提质量。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融合构建服务群链,以课程融通汇聚育才合力,以团队融智增强师资力量,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形成紧扣产业、融合联结、渗透带动的专业格局,使得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优化教育供给模式。通过多维度的培养目标、多层次的选择机会、生态化的课程体系、开放式的选课平台、自动化的评价体系等,建设“适域情”“适职情”“适生情”“适师情”的适情教育体系,争取实现每个学生均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求学意愿,选择自己需要与喜欢的课程和教师,实现“适用+实用”“有效+时效”“前瞻+后续”的终身发展。

三是打造现代治理体系。持续致力于打造“共生”聚力的现代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学校治理能力,使学校管理从“集中”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管理”走向“引领”,从“制度”走向“文化”,形成“赏罚分明、责权明晰、竞争合作、优胜劣汰”的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师生的生命自觉与内生动力。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头等战略,通过创设“数据管理、质量监测、数字服务”三大机制,建立“泛在环境、智慧决策、现代教学、绿色后勤”四大应用体系;以“外引+内建”的模式,开发核心平台和轻应用,同时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共生”管理新样态和质量监控新机制。

最后,要建平台、同发展。一是建设职业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扶持温台区域及西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探索组建东西联合、山海协作、校企一体、混合多元的股份制职教共同体,探索对薄弱学校的委托管理模式,输出学校的管理文化。结对西部职业院校、温台区域职业院校,形成发展共同体,提升结对学校办学水平,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加强与上海嘉定等地合作,进一步提升温台职教圈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组建职业教育综合体。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探索举办中高职一体化新型职业院校,至“十四五”末,建成“中职+高职+企业联盟+研究院”的“公私合营、中高一体”的职教综合体,探索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温台两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在现有基础上,采取嵌入升级方式打造集生产、实训、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培训服务、职业体验等于一体的智能化、数字化产教融合新平台,辐射温台及长三角区域。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激活社会服务动力与活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建设“温台职教”数字大脑。牵头建设“温台职教”数字大脑,实现温台两地职教资源、企业资源、人才资源等的最大整合,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师资、就业推荐、人才需求及预测、社会培训、合作洽谈等“一网统揽”、共用共享,研制产教对接清单,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随时对接温台城市“数字大脑”。

四是推进国家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借“国家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机遇,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打造中德合作职教园区;与亚龙集团合作,依托“丝路学院”、鲁班工坊等平台及技术创新协作联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为温台职业学校“走出去”提供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服务等。

(作者系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