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州中学初中部: “校史”沃土育新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4-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纯纯

“西斋还修吗?”

2015年,担任嘉兴市秀州中学初中部校长还不到一年时间的李新浩赴北京拜访老校友程开甲院士,当时已经98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对自己在秀州中学度过的6年求学时光仍念念不忘,西斋正是他当时学习生活的教学楼。多重原因之下,包括西斋在内的多幢校园老建筑早已拆除,但这句询问却牢牢“落”在了李新浩的心上。

6年后的阳春三月,这句话在秀州中学初中部的校园里“生根发芽”——在西斋原址上,一座程开甲纪念馆正式开工建造。“在这个纪念馆内,我们将设置院士校友纪念像,开发名人校友成长励志课程,讲好包括程开甲在内的12位院士的成长故事,形成百年名校新时代的文化标识。”李新浩说。

播种:校本课程里的秀州群星

校本课程“程开甲的故事”是每一个秀州中学初中部新生的“第一课”。

从勤奋刻苦的“程BOOK”到隐姓埋名的“核司令”,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到浓厚炽烈的爱国情怀,“小粉丝们”用演讲、绘画、书法、写作等多种形式描述着自己心中的程开甲故事。“这颗心,是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滩上面对空白领域的执着探索,是待旦秉烛挑灯夜战的刻苦钻研。程开甲的精神,也许是你我触不可及的,但请坚信,只要一直一直往前走,就能到达更远的地方。”学生钟毅写下了自己的理解。

而以此为起点,他们继续向前,穿过寓意深远的惠泉亭,走过程开甲亲笔题词的老校长顾惠人铜像,走进记录着沧桑岁月的校史陈列馆,打开了迈入百年校史的大门。在那里,他们与“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神童博士”李政道等理科泰斗共论科研创新;在那里,他们与“译莎之王”朱生豪、红学家吴世昌等文科巨擘漫步艺圃文畦。

“学生们还可以选修拓展课程‘百年秀州群星谱’,更详细全面地了解12位院士及其他各领域大家的生平事迹。”任课教师周振渭提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听课兴趣,自己会特地访问一些与知名校友有过来往的老校长、老书记,挖掘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些课程相当于是校史普及课,而了解校史会激发学生们爱国爱校、积极进取的好品质”。

“秀州中学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自1900办学以来,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秀中校史和一个个秀中故事也成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折射面。因此,在我们学校除了讲‘四史’,也要讲好我们的校史。”李新浩强调。

落地:实践课程里的历史回音

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支由李新浩带领、近60名师生组成的队伍从秀州中学初中部出发,他们的目的地是江西赣州——抗战期间秀州中学师生内撤,由当时的校长顾惠人牵头,组建了赣州联中。

“觅旧踪,寻校友,访友校”,师生们找到了一位已经85岁的老校友,她13岁时进入赣州联中就读,直到两年后联中解散。见到李新浩一行人后,这位老校友异常激动:“校长,我在这里等了70年,终于看到母校的校长带着师生又回来了,我见到亲人了。”一声母校,两行热泪,直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新浩仍旧触动不已:“当时所有人都呆住了,这是一种强烈的历史回音。有了这样的实践经历,再给学生们讲抗战史、救国史、教育史,他们自然就会很有兴趣。而且这些师生回到学校后,要不断地演讲汇报,让一届又一届的师生都了解、都受益。”

2019年,李新浩参加秀州中学校友会组织的江西赣州之行,再次找到了那位老校友。令人遗憾的是,老校友虽然健在,但已经无法认人。这让李新浩更加意识到:“很多史料是需要抢救的。”

李新浩回校后,秀州中学初中部多了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小小档案员”。行政楼成了教室,从1998年就开始参与学校档案工作的校办主任吴英姿成了任课教师。“在开始进行分门别类、装订造册等操作性学习之前,我会先给学生讲讲学校的历史、档案工作的意义,让他们形成档案意识。”吴英姿介绍,开课两年来,有不少学生还参与了学校年鉴《秀州钟》的编订工作。

在李新浩看来,整理档案的过程就是教育,“除了训练学生收集、保存、归纳、分类、装订这些基本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史实、实事求是的意识。做好当下档案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历史,对以前的史料要有敬畏之心,同时要让学生懂得,今天无论做了什么,多年后都将留下印迹,也都将成为历史,所以我们要有‘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意识”。

生根:自发课程里的全面发展

“除了课程表上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在我们学校还有一种‘自发’课程。”李新浩有些神秘地介绍。

一次,学校史学社的指导教师突然接到了曾经来校作讲座的抗美援朝老兵姚菊身的电话。老先生急切地求助,想请他们帮忙找一张自己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的照片——一名中国志愿军在战场上押解俘虏。在一晃而过的镜头里,姚菊身认定这名中国志愿军正是自己,但他已经忘记电视节目名称、日期等信息,唯一能提供的也只剩下了“抗美援朝,押解俘虏”8个字。

一场“寻找姚菊身”行动在史学社内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成员们向全国各地的卫视发出邮件,最后在一档《解密》栏目中找到了姚爷爷描述的那个瞬间。收到了工作人员帮忙通过回放翻拍出的照片后,史学社冲洗出一张三寸的照片,第一时间送给了老先生。迎接他们的却是“意外”——老人家在感激之余,似乎流露出了一丝遗憾:“是我眼睛花了呢,还是照片不清晰,怎么看起来不像是我。”这番话被不少成员“听到了耳里,记在了心上”,其中一名成员姚禹说:“确实,我们找到的照片太小太模糊了,要是能找到照片的原图,送给老人一张更大更清晰的照片那该多好。”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搜寻、打电话、发邮件等形式,继续寻找线索,南到深圳卫视,北到丹东志愿军纪念馆,其间碰过无数钉子。

“寻找姚菊身”行动再次收获了好消息。在多家单位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史学社联系上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终于找到了那一瞬间的珍贵画面。当原图冲洗出来后,姚菊身不顾身体不便,亲自赶到秀州中学初中部校园拿到了照片。看到照片后,他老泪纵横:“是我!是我!我终于了了这个心愿。”

“这就是我们学生的自发实践,看似在课程表上找不到,却是在这所校园里实实在在生长出来的。”李新浩认为这些实践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实“五育”并举,“‘我们是南湖畔红船旁的百年名校’‘是程开甲等12位院士的母校’‘是嘉兴市委市政府、南湖区委区政府重点关注并推动的复兴中的示范学校’,这3句话,学校每一位师生甚至是学生家长都入脑、入心,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定位”。

后来,姚菊身老先生逢人就介绍这张照片,还总是会加上一句“这是秀州中学的几个初中娃娃帮我找到的”,李新浩始终把这句话当作最高褒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