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对教材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纲领性要求。地理学重视人地关系的研究,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的根本。建设生态文明,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地理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培养指向相同。

    中学地理课程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编写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基础、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整合在教材的知识讲述、活动设计和内容架构之中。

    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组织遵循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内容。初中中国地理知识涉及地形、气候、河流、工业、农业、交通等地理要素内容。教材讲述这些要素内容时,注重分析各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例如,在“河流”这一节中,安排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内容。在初中“农业”一节讲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既要考虑各地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在高中“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中,深入分析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人地协调观,便于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地理教科书通过“活动”“问题研究”等栏目的设计,注重对学生行动进行引导。例如,在初中阶段的设计有“了解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活动,倡导垃圾分类回收和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在高中阶段设计有“低碳食品知多少”等问题研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选用本地应季蔬果、减少使用过度包装等措施,从个人做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学地理教科书注重反映我国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责任和担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例如,初中阶段以我国双碳承诺、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新能源增长速度、人工林面积大国等事例,向学生展示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努力;高中阶段系统总结我国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领域开展的国际合作,展现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积极影响。

    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引用了很多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理解生态文明理念。例如,结合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修复、“林都”伊春的觉醒等案例阐述生态修复,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结合东北森林过度采伐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等活动和案例生动论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和“河长制”等管理制度,反映我国对生态环境所实施的法制保护;等等。

    除了在教材的正文和活动中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之外,人教版地理教科书设计有专门章节,使生态文明内容成为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结合八大公害事件、建设主体功能区等具体事例,系统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最后一章将“走向生态文明”独立设节,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两个框题拓展国家安全内容,结合浙江省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说明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由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总之,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很丰富,力图实现地理学科内容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编辑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