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着力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更是人类美丽家园的实践者、推动者、建设者。虽然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生物学、地理、化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但因师资、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一直是乡村学校的瓶颈和短板。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乡村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笔者认为,乡村学校应该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乡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乡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地貌多样、生态复杂,这些天然资源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之中,而需要更多鲜活体验。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迪与熏陶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比拟的,也为乡村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教材。学校应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认知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本地动植物、地质矿产资源,让学生闻一闻植物的气息,听一听动物的歌唱,回归真实生活,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并在心灵深处扎根。

    黄冈市武穴市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据初步调查统计,余川镇当地有木本植物180种,草木、藤本植物160余种,其中包括水杉、七叶一枝花、黄精、仙鹤草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认识植物形态、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学会辨别植物的形态特征,增强学生对珍稀植物的保护意识。

    余川镇山高谷深,飞禽走兽繁多,包括苍鹰、猫头鹰、啄木鸟、喜鹊、野鸡、蜻蜓、蝴蝶等60多种鸟类和昆虫类,以及豺狼、小灵猫、黄鼠狼、野猪、乌梢蛇、百脚蛇、眼镜蛇、壁虎、蜈蚣等120多种兽类及爬行类动物。学生通过了解、认识这些动物,可以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余川镇地质地貌丰富多彩,巨石纵横,矿产岩石品种颇多且分布较广。据不完全统计,镇内金属矿有铅锌矿、金红石矿、黄铁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岩、花岗岩、白云岩、水晶岩等。知悉矿产资源,能加深学生对家乡丰富矿产资源的认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生态探究能力

    余川镇地貌多样,是培养学生生态科研能力的好课堂。学校组织学生到大山考察,有的学生看到那一层层像书页一样叠在一起的岩石褶皱构造,疑惑不解。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地质知识的同时展开想象力,有的学生立即回忆起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沉积岩知识。远古时代沉积在海底的泥沙和古生物的遗体一层层堆积起来,由于压力越来越大,便胶结在一起,成了一层层坚硬的岩石。由于地球内部是运动着的,地壳上升下降,引起陆海变迁,水平运动使岩石受到挤压和扭曲,就形成了这些褶皱。考察中,还有学生发现有的岩石里隐约含有草木植物,便知道这是古生代藻类植物化石。根据化石的形成,有的学生猜测这里在远古时期可能是一片沼泽、大江或是海洋……地质考察活动让学生们收获颇丰,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生态研学能力

    大自然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只有让学生亲身接触大自然,抽象的理论才能变成具体的科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们感知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大自然研学活动,亲自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游一游、留一留。在不破坏大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学生可动手捡一些树叶、竹叶、小草、落花、石头等,或采集竹木类、药材类、花卉类、岩石类等标本,拍摄动植物图片、音视频等。通过研学,既能提升学生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热爱,还能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彼此配合、团结协作,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近年来,学校因地制宜,利用山区优势开展了远足旅游、露营旷野、采集标本、植树造林等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学会观察事物,如观察种子发芽、庄稼生长、植物开花、虫鸟活动、日食月食等。学生走进大自然,与乡土大地进行“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让课堂、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态教育相联结,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勇敢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情境式生态文明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让生态文明教育“润物细无声”,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拔节、蔚然成林。当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头脑,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才会实现。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余川镇松山咀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