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精神血脉 凝聚磅礴力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评论员 杨志刚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

建党百年前夕,记者从探寻红船精神出发,一次次走进历史深处,一次次倾听历史回音,一次次触摸时代灵魂。在革命博物馆、革命遗址、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目之所及是泛黄陈旧的历史图片、布满岁月痕迹的革命文物,心中所感所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建党精神、韶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在这组红色精神谱系的报道中,有的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有的或许还有些许陌生,但当我们回到历史情境中,看到从千磨万击中锤炼而来的伟大精神,品读革命精神背后的鲜活故事,总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是的,翻开百年党史这部厚重的典籍,看到多少挫折和困苦,就能看到多少奋起和追赶;看到多少成就和梦想,也能看到多少心血和汗水,而这背后无不闪烁着精神的光芒、镌刻着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一路伴随着我们,于山河破碎时“站起来”,于一穷二白处“富起来”,于危机并存中“强起来”。

历史总是在变与不变中滚滚向前,红色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灵魂所依和力量所系,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先进思想、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既彪炳历史又照亮未来,既团结万众又指引方向,既根植传统又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绽放出时代光芒,值得我们不断体认、践行和弘扬。

心中有坚定信仰,脚下有无限力量。信仰如同北辰,如同灯塔,始终为奋斗前行提供价值导航、思想引领和动力来源。“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已不是三思而行,而是百思已定”,这是硝烟战火的淬炼;“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万里长征的丈量;“我是党员,我先上”“哪里有困难,哪里条件艰苦,我就去哪里”,这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一个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时时探寻精神的“原乡”,避免精神困顿、道德焦虑和价值迷失,避免“走太远”而“回不来”,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捍卫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就能始终不渝战斗、百折不挠奋进,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梦想的天空。艰苦奋斗是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具备的精神基因。李大钊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临终时说:“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是《红岩》一书中,江姐的难友们赞颂她的话。在新时代的长征中,我们必须发扬革命精神,永远保持那么一股劲、保持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不怕牺牲,勇于战斗;必须埋头苦干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成就非凡业绩;必须练就高强本领,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拓宽新视野,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必须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逐梦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创业史,就是红色精神谱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史。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谷文昌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孔繁森“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固化藩篱等“硬骨头”摆在面前。我们要抱有不畏险远、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的改革意志,真正以慢不得、虚不得、停不得的韧劲和担当,推动各项改革决策和举措落地生根;要敢于突破前人,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大胆地想、勇敢地试、坚决地干;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保护创新,让改革创新成为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最强音。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红区采访,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惊叹“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从跨越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的历程中,从写满细节与故事的厚重历史中,品悟了信仰之真纯、忠诚之可贵,读懂了精神之价值。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更应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不断凝聚起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寻红色记忆 ·     下一篇: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