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校园的热土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永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杨铁金

听说教师评价要“破五唯”(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了。校园里顿时泛起了一阵涟漪:

“‘唯论文’破得好啊,教师写什么论文啊,只要一心一意教好书就可以了。”

“大家都知道论文是怎么回事,离实际工作很远,东拼西凑,发表还要版面费。”

“教师将精力放在写论文、做课题上,会影响教学。”

……

由于论文是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指标,于是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由代写论文的“枪手”、代发论文的中介和收费的期刊等共同组成。“唯论文”的教师评价指挥棒,背离了学术的初心,滋生了腐败的土壤。

但是,要破的是教师评价上的“唯”字,并不是破除论文写作本身。

从全球视野来看,论文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科技进步、思想创新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产品、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

教师法明确指出“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是教师的权利,鼓励和帮助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职责。

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在要不要写论文、要不要做课题上纠结,而要在“怎样写”“怎样做”上下功夫,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应该在“怎样评”方面进行新探索。

教师搞教科研要踏踏实实,立足课堂、放眼校园。

一是要摒弃功利主义倾向。搞教育科研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现在有的教师挖空心思地搞宣传、拉关系,争取得到领导的批示。因为有的地方研究成果上有领导指示,评价时就有加分,领导级别越高,加分越多。这使得研究者心思不在研究上,“唯领导”不破,“唯论文”也难破。

二是不要让指南牵着走。《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南》列出的研究选题均为重大项目、应景工作等,一线教师按照指南选择研究方向,会陷入力不从心的状态,研究文本也会落进“假大空”的坑。

三是要远离时髦的话题。话题热得快,凉得更快。以从众心理追踪热点,确实容易立项,但立项时热热闹闹的东西,结题时却往往成了明日黄花。

教科研选题要找准问题,我做研究的体会是:

一是关注身边的教学行为。我曾花了4年时间,系统学习相关知识,观察同事特别是同一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做了一个课题,关注和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完成了一篇专业学术论文。

二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我梳理了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永康中学的“三立”课程和磐安县实验小学的“小成”课程同时被评为浙江省优秀课程设计方案。磐安县实验小学去年还获评首批浙江省现代化学校。

三是要做长期的跟踪积累。永康中学从2009年开始与浙江师范大学进行过长达8年的全面办学合作。这期间,我将整个过程的主要事件、具体做法及所取得的成果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梳理总结,形成论文,发表于核心刊物。

习近平总书记曾倡导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一线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心、用情做研究,怎么会没用呢?把论文写在校园这片教育热土上,去思考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定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丰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