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机陪父母做家务聊天 找回最温馨的年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气氛浓郁,内容丰富。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春节习俗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展现方式。但有些习俗依旧延续下来,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圆饭、守岁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进行一项有关 农历春节习俗 的调查。

调查采取在线方式,样本总数1000份,按年龄分布:18 24岁、25 34岁、35 44岁、45 54岁、55岁以上各200份。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传统的过年习俗,表示 大体知道一点 的最多,占57.6%, 基本知道 的其次,占38%, 完全不了解 的仅4.4%。从年龄分布看,年龄越长,对传统习俗的知晓率越高,反之则低。对于传统习俗的态度,55%的受访者表示 应部分予以肯定并保留 ;42.6%的受访者表示 应全部予以肯定并保留 ;仅2.4%的受访者 全盘否定 ,认为 时代变了,没保留必要 。

团圆饭、办年货、贴年红最有年味

春节习俗有很多,有些耳熟能详,有些似已淡忘。据不完全梳理,调查列出16项传统春节习俗,请受访者勾选心目中最了解的习俗,同时选出最能体现春节团圆、喜庆气氛的习俗。这16项传统春节习俗分别为: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圆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狮、游神、祭祖祈福、(非禁放地区)放爆竹、迎财神、拜年、逛庙会、初一初二不扫地、破五。

数据显示,有6项习俗被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为 最了解 ,其中, 团圆饭 以83.3%的选择率拔得头筹;其次是 压岁钱 ,选择率81.3%;第三位是 办年货 ,选择率81.1%; 守岁 选择率63.6%,排第四;第五位是 贴年红 ,选择率63%;第六位是 扫尘 ,选择率57.3%。而最能体现春节团圆喜庆气氛的习俗,有三项相对集中, 团圆饭 以72.7%的选择率再度拔得头筹;排位第二的是 办年货 ,占47.8%;排第三的是 贴年红 ,占40.2%。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大年,终究是不变的传统。

除夕夜的 团圆饭 在两项选择中均列首位属意料之中。团圆饭又称年夜饭、团年饭。据称,早年团圆饭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饭前要先拜神祭祖,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而今,团圆饭早已不只是一顿饭,而是乡愁、亲情、传统、新潮等的象征。但团圆饭终究还是一顿饭,繁文缛节或许不再,但一桌桌菜里还是包含着人间烟火与市井人情,还有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年夜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 压岁钱 ,得到压岁钱,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团圆饭哪里吃?虽然近些年 饭店吃 有渐盛趋势,不过调查数据却显示,受访者中85.5%表示 家里吃 ,因为 在家里自己动手做然后与家人一起吃,很温馨 ;选择 去饭店和家人一起吃的 有13%;另有1.2%的受访者或出于工作等原因,选择 和朋友同事一起吃 。但选择在家吃并不等同于对 饭店吃 就持否定态度,数据显示,受访者对此并不完全排斥,相反,认为 省时且方便 的有34.7%;认为 比家中饭菜新颖精致 的也有30.5%;表示 不很赞成 者仅32.1%;另有2.7%的受访者选择 无所谓 。

团圆饭后,全家人一起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据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 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为祈祷延长父母寿命。

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是 主流

在春节,你能和家人团聚吗?是否会和老人一起过年?69.2%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来说家人都能聚齐,会和家里长辈一起过年;28%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时间可以聚齐,没有特别的事基本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但也有2.8%的受访者的回答多少有点无奈:家人分散在各处,要聚到一起太不容易,已经好多年没有全家团聚了。

传统的春节从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不过在现代社会中,把春节过得那么长显然不可能,连休7天(含双休日)基本是过年的极限。在有限时间里,你是走亲访友还是出门看山看水、抑或在家看书发呆?在列出的5个选项中, 走亲访友,延续这种最传统的习俗 以74.4%的高占比把其余四项远远抛开,成为春节假期的主要活动;其余四项的选择率分别为: 与同学等聚会 占9%; 看书发呆玩游戏看电影 占8.6%; 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观光 占4.6%; 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去做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 占3.4%。

走亲访友俗称 走亲戚 ,指从大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间的相互走动。多数受访者显然对这一风俗依然持肯定态度,其中超过半数占55.4%的受访者认同走亲访友是 联络感情的好机会 ;有28.6%的受访者表示 没理由,必须的 ;其余受访者则对 走亲访友 有自己的想法,有人相对被动,表示 不想走也得走 的有8.8%;有人觉得意义不大,表示是 无效社交 的有3.4%;还有人觉得 给钱包带来不小压力 ,占3.8%。

虽然表示走亲访友会给钱包带来压力的受访者不多,但走亲戚时基本都带上礼物。调查中,93.7%的受访者表示 走亲戚 不会空手。至于原因,47.3%的受访者表示:难得回家一趟,带点礼物某种程度是心意的表达;32.2%的受访者表示 没理由,只是遵循沿袭下来的风俗 ;19.9%的受访者表示 礼尚往来,再正常不过 ;有6位受访者比较有意思,认为捎带礼物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 不带怕被人说小气 。

过年除了走亲访友,有79.5%的受访者表示还会给同事或其他朋友拜年。至于拜年形式,选择 上门拜访 的仅15.2%,其余84.8%的受访者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离不开手机,其中尤以 微信 为主要工具,包括微信点对点拜年、微信群发功能、在群里一起拜、给想拜年的人发个微信红包;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人表示会发传统手机短信或直接打电话问候。

物质生活变化影响对年味的感受

近些年来, 年味变淡了 似乎常挂在人们嘴边。调查中,78.9%的受访者认同这一说法,不赞同的占15.7%;还有5.4%的受访者过于 佛系 ,表示对此问题 不关心,不清楚 。

对于年味在部分人群中淡化的现象,受访者表达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正常,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人认为是对传统节日的不尊重,是传统文化的流失,痛心;还有人认为是某些习俗太过繁琐,年轻人较难理解与接受;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去讲究这些也是原因之一;最集中的意见是 生活富裕了,过年和平常差不多,所谓 年味 自然也就淡了。

专家表示,从表面看是物质生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对年味的感受,但深究起来,也有年俗文化意识淡漠的原因。现实压力使得传统习俗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春节在部分人心中逐渐变为 就是一个能放假的节日。 不过也有人认为,当下人们并不缺少过年热情,也不缺少物质条件,缺少的是过年的新方式和释放情感的新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认为: 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秩序相融合的新型民俗节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新形式中,须注重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多样性,应将传统习俗中的重要文化元素转换为当下社会可借鉴的文化资源。

在回答 你认为哪种方式有助于春节气氛更浓 这一单选题时,41.7%的受访者认为宜从简单易行的角度切入,比如在有条件的场所挂上灯笼贴上对联,营造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33%的受访者认为对一些植根于乡土的传统过节习俗不能丢,可以根据各地特点,举办一些大型传统庆祝活动,比如庙会、舞龙狮、社戏等;还有22.2%的受访者表示:眼下离乡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较多,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假期,让回乡的年轻人有更多时间陪伴亲人,更好感受并融入家乡传统的春节氛围;另有3.1%的受访者提议可以围绕春节主题,适度增加一些文娱活动。

不管 年味 淡了浓了,农历己亥年已然来临。每个人是否该想一想,怎样让春节过得更有意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放下手机回到从前,陪父母做做家务聊聊天,是寻常百姓最温馨的年味;当然,拍张全家福、立积极向上的家规、写一封亲情家书、给自己订一个新年规划,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