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焦虑”:谁动了“我”的学习期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综上所述,关于学习期望是否得到尊重的问题,尽管各方的主观意愿都持正面态度,并且学生家长和教师亦都宣称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期望有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但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尊重似乎并不真实,具有较大的反差性。事实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期望并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甚至不为他们所了解。

学生的学习期望不受家长和教师等成人群体尊重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成绩第一的从众心理。对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来说,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大部分的家长和教师都提出了应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这种促进是需要以学业成绩的进步为前提的。成绩至上的教育观与心理期待值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期待,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思想亦受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重课内、轻课外,重成绩、轻兴趣的思想潜在地影响着家长和教师的尊重行为。

缺乏心灵沟通的尊重前提。数据显示,家长和教师都客观地存在着对学生学习期望了解不够深刻的现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家长、教师包括学生自身对学习期望受尊重程度的感受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对学生学习期望的了解欠缺与感知误差,也从根源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期望的真正实现。

缺乏成人认同的学生自我独立性。不可否认,学龄期的学生大部分处于身心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教师看来,他们不成熟,缺乏经验和理性,不具备独立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能力。换言之, 学生即使拥有学习期望也一定具有不完善性和内部缺陷,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及时干预、指导与调整 ,这种根植于成人群体内心深处的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不信任与不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学习期望的横加干涉乃至粗暴剥夺的行为,自然就成为学生学习期望不能真正受到尊重的重要原因。

3、完善体制机制尊重学生的学习期望

课题组认为,教育如果要摆脱外在焦虑的困境,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的好奇和探索的初心,教育者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期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由认真地选择,通过认识自己、理解社会,来实现真正的自由成长。同时在实践中还需要自觉形成对学习和未来人生的积极期待,并把这种期待化为强有力的内驱动力。由此,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生发出持续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从政策层面予以改善,方能调适学生、家长和教师以成绩为核心的学习期望,终使学生的学习期望受到家长和教师等成人群体的尊重。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开设家长讲堂,强调尊重意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建议政府依托社区与学校的已有资源开设家长讲堂,以此提升家庭教育的尊重意识与教育水准。其中,社区学校尤其应该发挥重要的联结作用,以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广内容的理想目标。具体而言,可以设计一系列覆盖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家长课程,内容涵盖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生涯指导与规划等,家长跟随学生的成长步伐依次学习每一阶段的课程,以真正实现了解孩子的成长特征和心理需求,以此促进尊重学生学习期望行为。

创建学生生涯指导机制,提升学生学习期望树立的科学性。建议通过生涯课程的设置和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期望的了解,同时建立起短期学习期望与长期学习期望、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的联系,提升他们树立学习期望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生涯课程的设置,实现生涯教育专门课程和生涯教育渗透课程的结合,使得学生在浸润性的自我规划中加深对自身期望值的理解,由此生发出真实而确切的学习期望。再一方面,则是通过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等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志向所往,从而树立更为坚定而科学的学习期望,并产生为之不懈努力的意愿。

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全面推进招考双向选择的举措。未来的新高考制度应该将原本确保获得好成绩为逻辑起点的目标逐渐转变为立足于兴趣、爱好或自主愿望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为学习兴趣、未来职业等的选择、思考与发展开拓空间。对此,可以从录取方式层面进行改革,如改单向招录为双向选择,即考生在一定的分值范围内可以同时选报多所大学或专业,而被选大学也可以同时发出预录取通知,后学生综合自己的兴趣与志愿做出后决定。这样可以改变强制性地限制考生只能按照既定原则选择一所学校的弊端,而给予学生更多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多元发展的愿望去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机会。

多方合力,形成尊重学生学习期望与多元发展的社会氛围。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专门性信息网站和平台,开阔他们的社会视野,使之产生符合自己兴趣与意愿的学习期望。同时,这也有利于扩大社会成人群体对学生及其学习期望的了解程度,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尊重学生学习期望、尊重学生多元发展社会氛围的终形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