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明星”当公务员引人深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早早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多一些“科技报国”的内容,会不会就能建立起一支更加壮大的学术研究梯队?

□程振伟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生郝治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正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这篇文章的分量很重,在表面高分子链微观动力学机制上取得了创新成果,是界面科学和高分子科学一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突破。但郝治伟毕业后并没有继续攻读博士,而是选择回乡当公务员。

发重量级论文与当公务员,在价值评价上很容易带来不平衡。学术圈似乎是“一步登顶”,而进入公务员系统要从头做起,哪怕从世俗角度来看,郝治伟也是做了一个“并非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然而,一来郝治伟放弃学术界眼看是前途可期的研究,是出于自愿;二来郝治伟选择当公务员,是从他研究的“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管理”入手,社会不也是需要这种业务精深型干部的吗?当公务员参与国家社会治理,一样能对社会作出大的贡献。

对于这名“学术明星”转身当公务员,他导师的惋惜显而易见,“我多次建议他在学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现在他有这么好的成果和平台,后面走科研的道路也会比较顺利。但是他有自己的选择,想要尝试考公务员,作为导师我也非常鼓励”。导师只能尊重郝治伟的选择,它也启示着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教育,在学术发展和学生成长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令社会感到惋惜的是,一名能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上发论文的研究生,舍弃了科研做事务性的公务员工作。这里很容易忽视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学术兴趣和热情”。郝治伟说,开始读研时是抱着“提升学历水平”的想法。而且他的家庭中,父亲和姐姐也是公务员,耳濡目染影响了他的兴趣选择。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择当公务员一样要理解接受。

一名研究生在《自然》上发了论文,与“就是要吃学术这碗饭”,也不存在必然关系,毕竟,对学术研究葆有热情显然更重要。郝治伟写这篇论文,选题并非出于自身主导,导师也做了大量工作。作为科研工作者,还是要有“像恋爱一样的学术兴趣”。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中的第一封信就指出“先有热情,再谈训练”。他在另一封信中写道:“想要在科学界闯出一片天地,光靠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具备一种特征,能享受长时间学习和研究的乐趣,即便有时候一切努力都付诸流水,这就是跻身一流科学家行列的代价。”

一名已然在学术共同体中拿出顶尖成果的研究生,选择当公务员,背后发人深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前些年有一位导师,夜里发文《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表达了对得意门生博士生放弃科研去中学当老师一事的震惊与不解,引发社会关注。适合走科研道路的人才本就稀缺,能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则更为难得。

如今我国硕士生、博士生的规模都是世界第一位,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因为热爱科研而从事精深研究?显然纯粹为了提升学历的并不少,因而很容易造成学术圈的内卷。虽然说,我们要尊重已经在科研上崭露头角的研究生去当公务员的决定,但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早早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多一些“科技报国”的内容,会不会就能建立起一支更加壮大的学术研究梯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