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 “互联”起来 温州科学部落格孵化现代“沈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小蜗牛。
(本报通讯员 雷善毕 摄) 温州市实验小学教师许婧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观察记录。(本报通讯员 曾庆明 摄)

□ 金 澜

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北宋年间,沈括前往温州雁荡山游览。这位著名科学家用笔记录下了雁荡山的开发历史,并就雁荡奇峰的形成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其是流水侵蚀冲削所致。这篇《雁荡山》被收录在《梦溪笔谈》中,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最近10余年来,在沈括涉足的这片瓯越大地上,兴起一股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开展实验并记录发现的风潮。依赖于信息技术,实验成果还通过博客、QQ空间、美篇等途径不断扩散,获得了更广泛持久的传播效果,形成了科学部落格现象。

如今在温州,科学部落格是小学生假期生活的必备品。从雨林到沙漠,从山川到湖泊,处处有选题,处处做实验,处处写日志,并因此而涌现出众多的小科学家“苗子”。2021年,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学前)教研室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施昌魏领衔的《做主动学习者:“科学部落格”的十二年实践》课题获评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小日志写出大收获

时光倒转回2006年,彼时施昌魏还是温州市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当时学校推出“家庭实验室”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每周末在家做实验并将过程记录下来。很快,一份份科学观察日志被送到科学组,孩子们都想把成果分享给更多人。于是,教师把观察日志张贴在走廊的墙面上,学生以便利贴的形式交流。

时间一长,墙面被贴满了。施昌魏想到依托校园网开设一个名为“惠风博客”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能在上面发帖。到2009年博客因服务器管理问题关闭时,平台已发布了1000多篇学生自主完成的科学观察日志。

作为平台的管理者,每篇日志施昌魏都会仔细看,“越看越惊喜,一朵花、一棵树、一只小动物、一个小实验都能写出大文章。为增强科学性,学生碰到问题会主动查资料;为更好地呈现日志,学生主动学习网页制作、图片编辑等技能。这跟平时坐在教室里听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

2009年,施昌魏调到市教研院当小学科学教研员,正逢那年温州市启动“小科学家”培养计划,在他的推动下,科学部落格(原名网络科学观察日志)成为“小科学家”培养计划的主要项目。自此,科学部落格走出实验小学,在全市范围实践。

从2011年起,温州每年都会举办一届学生科学部落格大赛,以评比助力项目推广。2012年,该市还以“科学部落格推广应用”为主题,举行小学科学课改领航现场会。此外,施昌魏每年都会把试点校的科学教师召集起来传播理念,他总是一遍遍强调:“科学部落格倡导学生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要做主动的学习者。”

线上科学共同体的诞生

随着课题不断推进,不少试点校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把零散的资源系统化、分类化形成可供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参考借鉴的课程内容,从2015年起,施昌魏领衔课题组从网络科学观察日志活动过渡到科学部落格课程建设,研究进入第二阶段。

“最初评选时,我们发现农村学校参与度不高,所以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就放在这里。”施昌魏告诉记者,科学部落格“链接乡村儿童行动”启动后,不少农村孩子领悟到他们比城里的同龄人拥有更丰富的实验资源,光爬爬家门口的山、看看田里的农作物,就能找到好多素材,写好多科学日志。思路一打开,农村学校的参与率就上来了。

2017年,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的浪潮席卷全国教育圈,引发了施昌魏的思考:可不可以把科学部落格由课程内容创新上升为学习方式创新?自此,课题进入第三阶段,科学部落格从关注静态的日志展示走向更多关注动态的互动交往,迈入3.0时代。

“评审时,我们也关注传播效果,例如阅读量、评论量、评论含金量等。”施昌魏说,互联网时代,科学部落格的亮点是让科学发现以可视化和互动化的生动方式开放给更多人,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网民能围绕科学观察日志展开讨论交流,形成新型学习空间。

从活动到课程再到学习方式,10多年来,科学部落格层层提升、破茧成蝶,科学与技术相融相通,将温州小学科学教育带到了新高度。

科学教育的三重境界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提出读书三境界。针对科学教学,施昌魏也提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教知识;第二种境界,是教探索;第三种境界,不再是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

施昌魏坦言,当下科学教学过于注重“教”,学生很难有机会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和“荣耀”,而科学部落格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个渠道。“孩子们研究的选题,既有从课本延伸出来的,也有意外发现的,科学部落格讲述的是‘身边的科学发现故事’。”施昌魏说,世界上从不缺少值得探索的选题,缺的是发现的眼光和坚持的恒心。

2012年,温州市蒲鞋市小学学生周芷妍围绕偶然在家里窗台做窝的乌鸫小家庭所写的科学观察日志,引发3万多人次围观。1个多月的连载,除了教师、学生和家长,还有鸟类爱好者、科学家、新闻媒体在催更,大家对乌鸫小家庭的每日变化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正契合了施昌魏将网络科学观察日志更名为科学部落格的初衷,“取名‘部落’是要摆脱过度关注研究内容的局限,更看重能否通过网络搭建学习共同体,不拘于年龄、学历、地域,大家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如同非洲原始部落一样随性、狂野、自由、开放,而‘格’字则暗喻一个个性化学习空间,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

近年来,温州推行“明眸皓齿”工程,口腔检查结束后医生会给出很多建议。医生为什么这么说呢?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南瓯校区学生林依璇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内容。在留言区,记者看到“日志很直观,我终于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吃甜食、喝碳酸饮料了”“选题契合温州发展实际,视角很独特”等评论,足足有几十条。林依璇告诉记者,这些评论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有条件、有时间还是得到知识的第一现场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定选题,自选记录方式和平台,科学部落格让我发现科学学习有趣的一面,萌生了选科学类专业的想法。”回忆起那段经历,毕业于温州市籀园小学,目前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的肖婧卉感慨颇深。10多天、20多天甚至一两个月的观察记录,如饥似渴地查资料填补知识盲区,培养了她的耐心、恒心和责任心,如今在国外求学时遇到挫折和挑战也能坦然接受、勇敢面对。

做助力“双减”的催化剂

滴水穿石,聚沙成塔。12年来,在科学部落格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大变化。在课题发源地温州市实验小学,指导学生开展科学部落格不是科学组的一家之事,其他学科组也加入进来。科学教师黄卫华介绍,语文课教日志写作格式,信息技术课教打字,数学课教表格设计,美术课教绘画,科学课启发思路,不同学科互补,形成共鸣,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水到渠成。

在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南瓯校区教师潘然慧看来,科学部落格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研究的主题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物质变化,甚至还有天文地理,虽然是学生自主学习,但还需要教师在幕后掌舵,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温州市籀园小学科学组组长陈蒙蒙认为,科学部落格在引导校内课改,从“以教促学”到“少教多学”到“不教而学”,40分钟上出特色是突破的关键。

“双减”落地后,科学部落格更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渠道。记者发现,不少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在周末、节假日开展迷你科学部落格,有的家庭还配备了显微镜、昆虫观察盒、酒精灯、培养皿等器材,学习型家庭的氛围越发浓郁。

家长参与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步打消了科学部落格会影响视力等刻板印象。“我们会帮助孩子选择安全的发布平台,分辨网上信息的真伪。”籀园小学科学教师薛海珍是一名小学生的妈妈,她说,孩子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都得到了提高,这也是在未来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