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学校”为何让人触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种玉米、埋甘蔗、刨土豆……浙江义乌一名幼儿园园长承包90亩地,为孩子们打造了一所“大自然学校”。这名园长表示,只要这个季节能够种下去的任何蔬菜瓜果,都会让孩子们去体验,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去奔跑、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近日,这所“大自然学校”引发了广大媒体的热议。

让孩子学在田野乐趣无穷

□郑建钢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小朋友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这样的诗句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盘中餐”是从哪儿来的,究竟要辛苦到怎样的程度,知道的小朋友估计不会太多。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建在田野上的幼儿园,有了体验农事、亲近自然的先天优越条件,任由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在田间地头种庄稼、摸河蚌、划船、寻找花花草草,乐趣无穷。一方面,“大自然学校”让孩子尽情地释放了天性,从小学会爱自然、爱劳动,满足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农田这个大“教具”,逐步加深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活动体验,重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他们的主体发展需求。对于孩子们来说,体验农事的苦与累,品尝收获的喜悦,本身就是启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大自然学校”把农田当成“教具”,希望孩子享受不一样的教育,用心良苦。无须担心孩子玩心太重,一心扑在田头体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顾不上识字算数学外语。俗话说得好,“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该幼儿园园长王群一认为:“幼儿园阶段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在给他们提供的教育,会给他们带去什么样的影响,很可能到成年后才能显现。”从眼前来看,密切关注大自然的变化,看着农作物播种、发芽、长高、结果,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知道了我们吃的穿的,很多都是来自土地。与此同时,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学校”以农地为载体,点燃孩子们热爱农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生活情趣,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在劳动中学会珍惜与感恩,不断增强自信心,为他们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接地气”的幼儿教育值得追随

□陆玄同

一所承包了90亩农地给孩子们上课的幼儿园登上了热搜。凭着“让孩子体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学会记录与观察,理解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这些朴素的愿景,即使幼儿园从城里搬到乡村,交通时间成本随之增加,还是有不少家长一路追随到了义乌何斯路村,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这所幼儿园就读。

这也说明,家长们认可这样一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当然,这种拥趸可能源于孩子本身的变化,比如幼儿园会安排孩子们围绕着农田跑步,有家长反映“孩子小班转学过来之前经常生病,加强锻炼后生病都少了”。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都说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幼儿教学的方式,没有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值得欣慰。

家长们乐意让孩子在田野里学习成长,本就是一种进步。于教师而言,让孩子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是幼儿教育的题中之义;于家长而言,这样的情景式教学,不仅让孩子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童真童趣。

这样“接地气”的教育,是在释放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孩子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广阔的田野,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他们可以切身体验四季的变化,感悟一颗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大、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他们必然也会由此养成热爱劳动、善于观察、喜欢思考的优秀品格。

幼儿期的孩子,就像一株株幼苗,遵循规律的种植者,会让它们生长得郁郁葱葱。我们乐见有教育者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并追随。少了育儿焦虑,不再把“赢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自由奔跑,汲取更多的自然养分,比在这个年龄阶段“圈养”他们、拼命灌输给他们所谓的知识要有价值有意义得多。

为孩子的未来 打好劳动底色

□李 平

截至5月中旬,微博话题“教育部发布劳动课程标准”阅读量达1.8亿次。广大师生及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个节点上,这所“大自然学校”的出现,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劳动教育新课标出台并将于今年9月实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可谓有了“指南针”。虽然新课标是针对中小学课程的调整,但对幼儿园的育儿工作也有着方向上的指引。义乌的这名园长恰恰把工作做在了前面。

学习和劳动并不是对立的,适当的劳动反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新课标中的劳动课概念更加完整,包括脑力与体力劳动两种,同时将技巧、技能、科技实践活动等内容更加科学地结合了起来。

劳动是递进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新课标,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10个任务群,覆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3类劳动,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对每个阶段的孩子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就拿大家都关心的做菜来说,一、二年级要求孩子会简单的粗加工,会择菜、洗菜;而到了三、四年级,则要求学会初步制作冷盘。但这些都不是孩子们凭空就会的,而是要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点点建立对蔬菜、米面粮油、烹饪等的基本认知,慢慢去动手实践,并一步步积累。试问此前媒体不止一次报道的,从小并未接触任何烹饪知识,习惯了家长包办代替,等到上了小学还不知鸡蛋怎么剥壳、吃虾不会去皮的那些孩子,又如何能够一步到位?

“大自然学校”可以说契合了劳动教育新课标精神。上课之余,孩子们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亲近土地、接触农作物,种玉米、埋甘蔗、挖土豆……在潜移默化中亲历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的真谛,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锻造良好的劳动品质,从而为今后的成长打好底色。对于广大幼儿园来说,即便没有这样的场地,也可以因地制宜,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