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到底是不是“精神鸦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据媒体报道,在中国信息化飞速发展的20余年里,网络游戏屡屡被冠以“电子鸦片”等名号。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着力增加并完善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相关条例,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真实身份认证、游戏时长限制等提出要求。这在互联网上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新规落地一年,关于“游戏”的争议仍在继续。

减少“敌对”,达成“和解”

□夏熊飞

对于网络游戏,不少家长、教师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尤其是那些家中有孩子、班里有学生沉迷其中的家长、教师更是把它比作“电子鸦片”。家长和教师对网络游戏的恐惧、对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的担忧能理解,可洪水猛兽、“电子鸦片”的论断还是有失偏颇。

对于网络游戏,我们还需理性辩证看待,抱有过分敌视的态度,一味采取让孩子与网络游戏“硬隔离”的方法,终究无法真正实现孩子与网络游戏的“和谐共处”。一方面,要看到一些网络游戏在“抢夺”孩子注意力上的威力,其添加大量易导致成瘾的内容、玩法,有些还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有的甚至将软色情、暴力元素当作“卖点”。而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不仅荒废了学习,有的还因为长时间与现实世界脱节导致社交存在障碍,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对于网络游戏,我们确实有必要保持警惕,尤其要防止不良网络游戏渗透至未成年群体,防范沉迷成瘾等问题。

另一方面,必须承认现在的孩子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与网络游戏有着难以割裂的天然联系。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向往,或许就与他们的父辈小时候爱玩游戏机、小霸王学习机一样。因此,大可不必将网络游戏看作“电子鸦片”,过于敌视,只会加剧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不仅无益于他们戒掉网瘾,反而将其进一步推向网络游戏。更何况,一些网络游戏在智力开发、辅助学习等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效果。一旦认清网络游戏的双重属性,家长、教师更有必要当好把关人,而不是一味“堵塞”。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将孩子网络成瘾的板子全打在网络游戏身上有失公允。如若引导得好,网络游戏完全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之余的有益补充与调剂。愿家长与孩子在网络游戏问题上减少“敌对”,达成“和解”,加强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远离网瘾。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付 彪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小的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和伙伴们玩跳绳、丢沙包、踢毽子、放风筝等。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游戏兴起,因其互动性、沉浸感、仿真性强,对孩子们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现实中,不少家长采取“断网”甚至更极端的管教方式,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结果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还激化了矛盾。一些家长觉得,只有彻底杜绝网络游戏,才能彻底解决游戏成瘾问题;还有的则寄希望于某些机构为孩子戒除网瘾。

网络游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不能倒退,网络游戏不会消失。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与网络游戏完全隔绝,但必须为他们健康上网保驾护航。此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指出,家长应树立“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的正确游戏观。

不必讳言,许多家长并不了解网络游戏,觉得所有的游戏都是不好的。事实上,网络游戏是多元的,可分为赌博游戏、消费游戏、作品游戏等。显然,赌博游戏是绝对不能让孩子触碰的,而作品游戏因其承载文化内涵与审美表达,孩子适当玩玩也未尝不可。

业内人士指出,家庭是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的第一道防线。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源于家长对网络游戏缺乏正确认知,要么一味禁止,要么放任不管。因此,家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形成对网络游戏的客观认识,学会帮助孩子甄别和选择游戏,与孩子一起制定玩游戏的规则,并引导和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游戏审美观、时间观、消费观。

同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应为孩子做好榜样,自己不要沉迷网络游戏;注重与孩子加强沟通交流,摒弃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平时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当孩子对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充满兴趣,自然不会迷恋光怪陆离的网游世界。

让孩子远离网瘾需多方发力

□李 平

眼下,控制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成了不少家长生活中的最大挑战。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一周年。“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是该法重要内容,一年来极大地促进、保障了未成年人健康地使用网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未成年用户的网络游戏使用时长和付费明显降低。

然而,让孩子远离网瘾的危害,光靠防沉迷政策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看到,这一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逃避成年人管控上自有方法。如若根子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如若孩子的精神世界仍匮乏、空洞,“瘾”的源头就会一直存在,孩子就会一直与家长上演“猫鼠游戏”,那么看得到的网络游戏使用时长及付费情况的改善,未必值得庆幸。

在信息化时代,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不断健全游戏管理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力度。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游戏等级制度,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玩不同级的游戏。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眼里不能只有商业利益,还要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各项义务,并把工作落细落实,比如丰富“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精准推送更多优质内容,让他们愿意并乐于接受“青少年模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尤其需要“看”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背后的原因,聆听孩子内心的真实声音。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也许是渴望被认可,也许是以此求得父母的关注,也许是由于遭遇校园暴力转而迷恋虚幻有趣的游戏世界……这些真相亟待父母第一时间“看到”、做出改变、进行干预,而不是粗暴地给孩子贴上“网瘾少年”的标签,以至于让孩子在网络成瘾的路上越滑越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