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科研平台 促进产学研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自觉立足“两个大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扣行业产业发展脉搏,服务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将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打通学校教育、科研创新和企业实践有机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培养一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敬业奉献精神、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佛山仙湖实验室是广东省建设的第三批省级实验室,由佛山市、武汉理工大学、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于2019年12月23日登记注册。实验室聚焦氢能和氨氢融合新能源领域原创与核心技术研发,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氨氢融合颠覆性技术两条主线,力争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成为面向全球吸引和汇聚高端人才的集结地、氢能核心技术与新材料的发源地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一支以院士为核心、以国家高端人才为骨干的科研人才队伍,并将实验室打造成“国家氢能与新材料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作为实验室主承建单位,与实验室在人才共享、技术共享、设备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力争实现氢能和氢氨融合新能源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

    立足国家需求 培养行业紧缺的卓越工程师

    武汉理工大学与佛山仙湖实验室联合共建,针对氢能行业紧缺人才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紧急需求,建立人才定向培养体系,引导校室深度融合。武汉理工大学与佛山仙湖实验室建立从联合招生、制定培养方案到实现成果共享、人才共享等的完整健全育人体系。自2019年成立至今,共有198名材料、汽车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深度参与了实验室包括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及实验室核心技术自主立项等在内的20多个重要在研项目。通过聚焦氢能重点领域领军企业的关键技术,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校室协同创新,突破氢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难关,培养了一批兼具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深化校室合作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格局

    针对在新材料、汽车等领域的学科特色优势,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深化校室合作。建立“项目—学校—实验室”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室合作科研项目,引导师生聚焦行业核心技术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利用“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师资力量,建立健全联合指导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以项目制为导向,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开题+科研创新+学位成果”的全链条“双导师”协同培养方式。以佛山仙湖实验室为载体,聚焦实验室核心技术问题,在学校导师与实验室导师的引导下,依托高校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实验室在经费、设备方面的优势,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在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硕博研究生深度参与了实验室在研重大项目20余项,共计申请技术专利42件,发表核心论文60余篇。协助解决实验室在燃料电池膜电极开发、氢储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绿氢制取关键材料与装备制造、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核心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推动产教融合 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

    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标准,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的看家本领。一流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构工程科技人才能力体系。产教融合促进产教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和有效匹配,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佛山仙湖实验室与武汉理工大学、广东佛山联创工程研究生院签订联合培养框架协议,三方本着相互支持、互利合作的原则,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组织专家学者为实验室的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等提供咨询和论证,并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实验室重要在研项目及技术攻关。广东佛山联创工程研究生院协调学校与实验室的衔接工作,跟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安排工作。实验室为学生安排提供实践场地、生活环境与科研平台。坚持“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打造联动相通、融合相连的协同育人联合体与共同体。探索“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产教融合机制。2023年共有47名硕博研究生参与产教融合培养计划,未来将在实验室及下游企业开展生产实习、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

    (史四卿 雷忠 蔡亚楠 水晶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