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观教育是就业工作的抓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就业工作的种种困难,破题之要在于人,关键要把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为具体的突破口。

□李晓鹏

受疫情影响和宏观经济放缓的客观影响,今年的毕业生在求职方面承受了双重挤压效应:一方面,未来不确定性增强,用人单位不敢大规模招人,减少了人才市场的岗位投放;另一方面,一些大公司也开始裁员,人才市场上增加了相当一批资历深厚、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选手,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当然更加愿意选择这些履历光鲜的人才。

不过,即使是这样,与市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相比,大学毕业生其实并不缺乏工作机会。一是国家整体产业转移是从低端迈向高端,高层次人才始终保持了比较旺盛的需求;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城镇众多,正在加快实现城市化,而历来城市化进程都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三是中国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进程的领先位置,新行业新领域层出不穷,创造出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四是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提供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

但现实中的挑战是,很多毕业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认真规划,对就业缺乏认知,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踢了。

对今年毕业生的四大情结,笔者总结如下:第一,大城市情结;第二,体制情结;第三,“二战”情结,即首次考研、考编、考公不力的学生,都计划“二战”;第四,传统情结,也就是说对传统行业、传统企业、传统岗位情有独钟,对新经济、新创公司认同感不强,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到相关公司就职。

纠结之下,一些毕业生本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却经常性失信于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摇摆不定,最终放弃了原本不错的offer。尤其是那些下定决心二战考研的,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考研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内卷的事情,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最终胜出者不亚于“杀出一条血路”。万一不成,毕业两三年了,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专业基本丢掉,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年龄大了,精力也不同以往,可以说边际效用递减为负。

笔者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就业出现问题,关键就在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场规范、职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就业观,在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涉及并不多。我们常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三观”直接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形成。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指挥棒就是升学;大学之后,教育以专业培养为主。就业观的内容则主要由学工线组织,以学生社团为主在落实开展,缺少系统性、科学性。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际上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重心所在,而不仅仅是大学的任务。国外的教育,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这些规划不是一般性的空谈,而是非常具体,细致到对按摩师、护理员、建筑工程师等职业的认识。学生们从小就开始围绕自己的职业理想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到了大学毕业,就业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说就业是教育成果最终的验证,那么我们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反推教育体系的工作逻辑。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就业的事情说说重要,到了最后却没有具体抓手,事到临头了,就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造成了目前就业工作的种种困难。而破题之要在于人,关键要把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为具体的突破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