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最喜爱的方式”—— 小学新生适应课程让“幼升小”顺利起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宁波市镇海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带着一年级新生行走在校园里,熟悉各个教学场馆。(本报通讯员 郑建伟 摄)

□ 杨 倩

开学了,省内各小学通过丰富多彩的迎新仪式欢迎新主人——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升级为“小学生”,意味着开启全新的学习任务和校园生活。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幼升小”顺利起步,从暑假开始,幼小衔接成了“第一课”。

“连怎么上厕所都教”

“不动口,不动手,眼看前,背挺直。”8月19日上午,在遂昌县实验教育集团实验校区,教师王莉玲正在给一年级新生上礼仪训练课,主题是“排队”。从8月15日开始,除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原因没能参加的9名学生外,201名学生走进了为期10天的新生暑托班。

“去食堂、去音乐教室、去上体育课等都要排队,如果排队时懒散、讲话,都会影响效率。而且与幼儿园里牵着手排队走不同,小学里需要独自排队。”王莉玲说,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排队”,却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技能。

为了帮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文化,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暑托班的课程内容面面俱到:就餐、午睡、问好,还有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以及如何整理书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连怎么上厕所都教。”王莉玲解释,由于学生们在家大多使用抽水马桶,而学校里的是蹲坑,冲水需要脚踩踏板,“不教,他们还真不会用”。

多年的幼小衔接经验,让学校关注到了这些小事。副校长陈俊玲介绍,学校从2008年就开始举办新生暑托班,目的在于“衔接、适应”,因而课程内容和运行模式会融合小学和幼儿园的特点。

比如,每节课时长35分钟,比小学每节课的时长短一些,每天和小学一样有大课间活动,午睡时间则参考幼儿园,从12:10—14:30;又比如,上午以小学模式上课,学生在课桌前整齐就座,参与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等课程,下午则是幼儿园模式,开展美术、音乐和游戏活动;还比如,授课由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完成,上午是小学教师,下午是幼儿园教师;等等。

“用孩子最喜爱的方式”

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共同开设新生暑托班,这得益于遂昌县实验教育集团同时拥有小学和幼儿园。虽然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便利,但记者走访发现,省内不少学校都根据《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资源,开设了充满特色的新生适应课程。

8月10日至25日,舟山第一小学北校区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幼小衔接空中课堂,为一年级新生和家长送上了新生适应课程的第一部分——行为规范,内容包括“时刻准备着”“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三大主题。从学具准备到心理准备,从学校环境到课表设置,从用餐、如厕、排队到做操、值日,校长夏伟龙介绍,这一“先行课程”可以让新生和家长提前熟悉校园,以更规范的姿态融入校园生活,正式开学后,还将有为期2周的学习适应衔接课程等着他们。

在宁波市镇海区实验小学,为期2周的新生适应课程被称为“软着陆”课程,内容有课堂常规、绘画天地、队列训练、写字指导、国学启蒙等。而陪伴一年级新生的,除了带班教师,还有五年级学生。他们与一年级新生结对,手牵手一起行走在校园里,带新生熟悉各个功能教室,为新生解答学习生活上的各种疑问。

在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新生适应课程则变成了一场场欢乐的游戏。“我找到了香樟长廊,老师,给我盖个章!”“乒乓球场在那里,我带你们去!”8月31日9:30,学生们三五成群地从记者面前飞奔而过,忙着打卡校园里的各个“景点”——这是学校“果果新生课”里的校园寻宝游戏。

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仪式上,每个学生都收到了属于他们的第一本校本教材《果果新生课》。翻开一看,里面的每个章节都是游戏任务:有帮助学生们尽快熟悉彼此的“关于同学的10问”游戏棋,有帮助学生们养成认真倾听习惯的传话游戏……据了解,为期5天的“果果新生课”包括“交朋识友”“校园寻宝”“文明礼仪”“习惯养成”“七彩之梦”5部分。“孩子最喜爱的是什么?当然是玩。”提及课程的设计理念,校长罗嘉绮说,“要用孩子最喜爱的方式,让他们融入新环境”。

“一开始大家还有点拘谨,有个别胆子大的带头跑起来后,玩着玩着,孩子们就放飞了,你带着我,我跟着你,不但熟悉了校园,也熟悉了彼此。”一(2)班班主任王丽芳说。当天,她从学生口中听到的最可爱的话是“老师,我在家也要玩这个游戏”。

“让家长慢慢适应”

“和以往相比,这一次孩子们明显做得好多了。”开学后,夏伟龙每天都在观察新生们的适应情况。他发现,不论是教室用餐还是放学出校,经过空中课堂的提前学习,开学才几天,学生们就已经能很好地遵守校园纪律了。

在王丽芳看来,比起孩子,一些家长对“幼升小”的焦虑更明显。“比如有家长看到我在群里发的书包整理比赛的照片后,就追着我问自己给孩子准备的书包会不会太大、能不能放进储物柜。”她坦言,被家长追着问这类琐事,会有点无奈,“我告诉这名家长,你接孩子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她手上的2朵小红花,你可以问问她是怎么来的。家长一问,就会知道是因为孩子在这次比赛中做得好才有奖励,心中的疑惑自然也就解开了”。

镇海区实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劳静怡在新生家访时发现,“与过去关注学习好不好相比,现在的家长更关注孩子到了学校心理上能否适应,希望孩子能学得开心”。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也曾抽取高、中、低段209名学生,在对其家长的调研中发现,在学业需求上家长对“成绩优异”“轻松快乐”“品德优良”的期待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这表明当代家长对孩子有着全面、健康发展的诉求。

因而对学校而言,开设新生课程,除了能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做小学生,还有一大目的是“让家长慢慢适应”。

“孩子出现以下3种现象,家长一定要重视:不愿意上学,在集体中自我封闭,对成绩过于敏感……”舟山一小北校区的空中课堂就有不少内容是专为家长而设的,以帮助家长做好孩子入学的心理准备。“空中课堂在带领我们熟悉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孩子和我们家长的行为习惯。”一(5)班学生钟承润的家长说,他希望该课程内容能对学校各功能建筑和活动区块有更详细的介绍,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校。

在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果果新生课》中,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绘本推荐,要求亲子共读,为的是“让家长适应,在家里打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王丽芳要求学生们放学时把手举得高高的,让家长看见自己获得的奖励,这样能鼓励学生们主动说、家长主动问,“小红花既是奖励孩子,也是激励家长要学会关注孩子”。

●记者手记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省内各小学都将入学适应教育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在采访中,教师们普遍表示,为期一两周的新生适应课程只是基础和铺垫,学生们要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往往需要一个半月甚至更久。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并不会随着新生适应课程的结束而结束。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当学科知识的学习开启后,幼小衔接工作便来到了“持久战”阶段。这时,教师更需要用爱、用耐心,合理灵活地运用儿歌童谣、游戏、绘本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适应小学生活,真正完成幼小衔接的顺利起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