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献教师 嵊州市剡溪小学劳动教育“沉甸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张小丽 朱 彬

“太棒了,辣椒大丰收了!”“柿子也成熟了!”9月7日,嵊州市剡溪小学的小水珠农场和四季果园里异常热闹。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果蔬一一摘下,并仔细擦洗,决定将其送给教师作为今年教师节的礼物。

“我要把亲手种植和养护的西瓜送给楼老师,祝楼老师节日快乐,做任何事情都像西瓜一样圆圆满满。”五(6)班学生郑涵朵说。教师们手捧着西瓜、丝瓜、辣椒等礼物笑得特别开心,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礼物承载着学生的汗水和付出。

这些礼物也得益于剡溪小学“沉甸甸”的劳动教育课程。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剡溪小学深入探寻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通过课程、场地、清单、项目、评价等来保障劳动教育全面落地。

在省编劳动教材的基础上,学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梳理,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劳动课程,涉及个人劳动、居家劳动、班级劳动、校园服务、社会公益、农场劳动、工场创造等7个方面,共10多门课程。

课程有了,场地也得有。10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700多平方米的科创基地、栽种着各色果树的四季果园……这些都是学生们进行项目化劳动学习的舞台。一方面,学校依托劳动项目整合、拓展已有的社团课程。例如,围绕生产性劳动项目,组建“科技智造”“果蔬培育”等社团。这些项目一般历时一个学年,有助于学生在校园“劳动产业链”中增长综合技能,深度认识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学校在春秋两季开展“种植周”“义卖周”“智创周”等活动,让“劳动真实地发生”。

与此同时,学校的好少年评价标准也经历了重构,形成了“善德、善学、善健、善雅、善劳”的“五好”少年评价体系。“善劳”少年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效为评价指标,将过程和结果、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学校将继续立足校情,深挖课程资源,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体系,以项目化学习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和劳动学习方式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真正助力‘双减’落地。”剡溪小学副校长江科锋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四版图片     下一篇:在一件件小事中发现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