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圆融课堂”带来大变革 教得更高效 学得更轻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杨 倩

“看到‘数图形的学问’这个题目,你觉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会是什么?”“鼹鼠钻洞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对照一、二、三星级的路线图,你的路线图得了几星?和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可以评这个星级。”……

9月26日下午2点,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四(1)班的教室里,一堂数学课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抢答。以目标为引领,以评价嵌入学习,在合作中通过星级评价及同伴交流,追求学习目标、评价导学、学讲思维等深度融合,这是“圆融课堂”的基本形态,也是该校坚持探索教学方式变革的成果缩影。

学评单助推学生“我要学”

“我只有1颗星,因为我画的是鼹鼠和洞口,并且图很混乱。”“我是2星级,少了1星是因为我没有把鼹鼠钻的洞口提炼成圆点。”“我给自己打了3颗星,可同伴却给我2颗星,他说我没有用尺子画线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重新修改了。”……

执教《数图形的学问》这堂课的是教师吴乾浩。在讲解第1个教学目标“探索数什么图形”时,他让学生画一画、数一数鼹鼠钻洞的路线,而后展示分析由混乱到整齐、由错误到正确的3类路线图,让学生进行自我对照,从而理解“线段”的意义。

从“卡通图画”到“线段”,这样一个颇有难度的抽象思维过程,在气氛热烈的讨论中轻松“植入”学生的脑海,而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得力助手是一张学评单。

语文课上,学评单同样也是助学“神器”。语文教师包海燕告诉记者,课文《花钟》一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通过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她将这一目标拆分成不同等级的任务,通过学评单印发给学生:1星,能找到关键句;2星,能找到关键句并说明理由;3星,在2星能力的基础上,能通过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课上,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包海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分享学习成果。得出恰当的段落大意后,学生就可以对照学评单上的星级标准,给自己和同伴打星。

“《花钟》一文的教学难点是概括第2段的大意,需要从一个问句及它的回答上来合并概括。”包海燕说,“我们做过统计,以往课上能用合并的方法概括段意的学生占一半左右,现在利用学评单进行学习,掌握这种方法的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增长,达到八成。”

一张学评单、几颗五角星、几条评价标准和几乎每个教师都会布置的小组讨论任务,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包海燕认为,借助学评单,学生在课上除了是学习者之外,还是评学者,有了这样的任务驱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同为语文教师的蒋赟也发现,采用“圆融课堂”的授课模式,充分利用学评单和小组讨论,能让“原本话少的学生也愿意表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周彤蝶说:“学评单上有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下面还有学习建议,我能照此展开学习。我们小组在找到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之后,还对着评价标准交流讨论,在小伙伴的点评下,我的段落大意概括得更加简洁明了。这样的学习都是靠我们自己去探索的,挺有挑战性的。”

学评案改变教师教学思维

“学评单实现了‘靶向学习’——它将知识结构化、评价标准化,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天祥认为,小小的学评单折射出的是实验二小教师在备课思维上的转变。

吕橙英是学校副校长,同时任教语文学科。她向记者展示了两份教案,题目均为《“诺曼底号”遇难记》。仔细翻阅,一份是传统教案,内容包含3条教学目标、2个教学重点、5步教学过程,共3页;另一份标题为学评案的教案则有8页,分为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及评分规则、评价导学、课堂反思4部分。

传统教案中“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这一学习目标,在学评案中,由教师看得懂的学习目标细化为学生看得懂的评价任务和评分规则,分别为“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准确地找出哈尔威船长的4处语言、2处行动;能运用结合画面想象、抓关键词等方法,条理清晰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和“1星:我能针对哈尔威船长的一处言行,说出他的一个品质。2星:我能针对哈尔威船长的几处言行,分点说出他具有的品质。3星:我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多处言行,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较深入、全面地说出他的品质”。而这些评分规则,便是学生手中学评单上的星级评价标准。

这一变化体现了教师根据课标分解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标准、聚焦学习目标展开学程设计,以及依照评价审视目标达成的备课思路。教师们从关注“应教什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能学会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学评案对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海燕说,以前备课只需要参考教参即可,而现在,比如为了设计《花钟》一文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层级,她逼迫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根据班上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设计出3个层次的评分规则。

“设计《数图形的学问》的学评案时,我是真的哭了。”吴乾浩从学校毕业才两年,并且所学专业并非师范类专业,是妥妥的教坛新人。刚刚执起教鞭就遇上“圆融课堂”的改革实践,他自然倍感压力。由于数学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只有对或错,很难根据答案设计不同层级的评分规则,吴乾浩感到“很崩溃,怎么做都达不到要求”。

为此,吴乾浩的师父徐丽珍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陪着他一起研讨,想到从学生探索答案的过程出发设计能力层级,终于突破了这一难点。现在,《数图形的学问》已经成为学校“圆融课堂”的精品课例,吴乾浩也在去年年底代表学校参加了市级的课堂展示活动。“这个痛苦的备课、磨课过程对我们年轻教师是很有益的,不仅教学上成长了,由这个课题撰写的论文也已经在等待专家审稿了。”现在的吴乾浩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团队的努力有了成果,徒弟的教学水平有了飞跃,徐丽珍很高兴,但在2022版新课标出台前,她一直有些困惑——“不知道我们的尝试、我们走的方向是不是对的”。而今,新课标让她豁然开朗,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有了信心——“‘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教—学—评一致性’,新课标突出的内容就是我们在做的,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其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从2014年就开展了“生本课堂”的研究。校长吴晓宏介绍,2019年,为破除“教—学—评”疏离的现状,学校推出了“圆融课堂”。教师备课思维改变后,课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本学期,‘圆融课堂’将从语文、数学学科拓展至全学科;除了种子课,希望大家能将‘圆融课堂’变成常态课,每周四为‘圆融课堂’推进日。”9月26日晚上的教师大会,吴晓宏向全体教师详细介绍了“圆融课堂”目前的成果以及新学期的实践目标,“我们全体教师一起努力,让课堂学习更高效,让学生学习更轻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