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苏庄镇中心小学: 大山深处的守望与传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池沙洲

苏庄镇是地处浙江省最西边的乡镇,与江西省婺源县隔着一道险峻的解元岭。从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源的苏庄溪,转了几十道弯,向西汇入鄱阳湖,是全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的水体。

苏庄有一个雅致的古称“书川”,解元岭也与明代曾出过解元(乡试第一名)有关,地名宣示着苏庄镇崇文尚教的历史传统。

明代《衢州府志》描述这一带的居民“好学习礼……科第迭出,视他县为尤盛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边城小镇的教育水平不仅在开化县,乃至在衢州市都为一时之选,曾经同时兴办3所中学,培养出3位全国优秀教师。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脚步,苏庄镇也遇到了居民人口减少的现实。苏庄镇中心小学今年学生总数345人,目前下辖两所完小:富户小学和余村小学。

晨光熹微,在家长的陪护下,学生们背着书包,从四面八方走来,在校门口站立片刻,向值勤的教师和辅警弯腰行礼。大清早的阳光照着小小的身影,在水泥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

在衢州地区,经常能看见人们行作揖礼(拱手鞠躬),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化县,倡导这项古代礼仪在现代文明社会得到复兴。

校园里有一尊高大的孔子像也是理所当然的,按规制安放在主席台边,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要在像前举行开蒙仪式。

塑像坐西朝东,面向校门,每天凝视着红日初升,也仿佛在慈祥地看顾着学生们步入校园。

据校长王日顺介绍,苏庄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98年,原名毛坦小学。2008年,经过撤并和搬迁,形成了现在的新学校。

教学楼扶梯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张或黑白或褪色的相片,似在诉说着学校的往昔。

王日顺在一张发黄的报纸前驻足,这是2008年7月13日《教育信息报》(本报曾用名)出版的一期《教师周刊》。他指着照片上的一位女教师说:“这是我的妻子。”

14年前,王日顺的妻子刘凤仙在将要撤并的大坂湾小学执教语文,本报摄影记者拍摄了她与学生课间游戏的画面。这年,她进入撤并后的苏庄镇中心小学继续任教。

去年,王日顺从附近的苏庄镇中学转岗上任。经历了20多年的教师生涯,夫妻俩终于在同一所学校上班了。

学校搬迁新址后,硬件设施一再添砖加瓦。去年暑假期间,政府拨款专项资金70万元左右,改造了卫生间和美术工作坊,并为所有学生寝室(31间)装上了空调。

轻柔的音乐响起,校园安静了下来,各个教室传出教师的讲授声、学生的诵读声和师生的问答声。

上午9:20是“阳光大课间”,踏着激昂的乐曲旋律,学生鱼贯跑出教室,以班级为单位在广场集合。

做完一套广播体操,学生们又打了一套拳,呐喊声和顿脚声震耳欲聋,气势如虹。

这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上传统武术”,来自附近海拔700多米,仅13户人家的龙上村。据宗谱记载,龙上村的邱、傅两姓从福建上杭迁入,农闲时习武防身,其门派属于南少林体系。

学生不仅在大课间、体育课练武,还有每周一次的武术社团活动,让少林功夫在这里发扬光大。

上午第三、四节课,在东面的多媒体教室,一堂同屏课正在线上。这是依托跨地区教育共同体帮扶平台,以远程直播形式进行教学的项目。当天上课的内容是低段绘本阅读课,由桐乡市中山小学的教师主讲,苏庄的学生时不时地被提问。

中午,到了午餐时间。6个年级的学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分批次前往南边的食堂用餐。学生们排队领餐,井然有序;各班为大家服务的学生,各司其职,尽心尽力。

餐厅门口的墙壁上,展示着一组“奇怪”的学生美术作品。每一幅作品都画了一种蔬菜瓜果,但所用的底板却是一块翘曲的材料。

美术教师方倩告诉记者,这块材料其实就是常见的瓦片。学校的拓展课程“苏庄瓦艺”包括瓦刻和瓦画两种技艺的学习。

起初,师生们就地取材,从农村拆迁的旧屋中寻找完整的瓦片。但这样搜集来的瓦片品质参差不齐,有的一遇刻刀就粉碎或开裂,有的质地粗糙,在上面作画很困难。学校后来就请本地龙坦村的陶窑定做,满足了学生用特殊工具(丙烯颜料和刻刀)在特殊材质(瓦片)上创作的乐趣。

此外,方倩打算更新学校原有的陶艺课程。苏庄陶艺的特别之处,仍然是便于就地取材,这里的陶泥与古窑都是现成的。

苏庄镇内的龙坦村有一座龙坦窑,它是浙江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花瓷窑址,被列入2017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龙坦村至今保留着制陶工艺,源源不断地出品各种日常器物。村里赠送给学校1套制瓦器材,学校又出钱配置了3套电窑设备,“龙坦窑文化”课程正在试运行。

说起学校的这些非遗课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香火草龙”。

别看它只是一条草做的龙,每逢中秋舞龙,是与观潮、赏月齐名的浙江中秋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开化县志》载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有1300多年的历史。

苏庄镇是开化草龙的原产地,草龙用稻草、篾条、芋杆、木棍等材料制成。中秋之夜,龙身遍插香火,舞龙队从祠堂出发,穿行于村舍田间,如腾云驾雾一般,观者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记者采访学校那天,担任课程指导的非遗传承人不巧有事,两位教师带领着新一届的舞龙队“弟子”在进行走位基本练习。用于练习的草龙仅需5人持龙,是两条轻巧简短的小龙。可是学生在“团龙”的时候,仍然因功底尚嫌稚嫩,队友之间磨合不够,缠成一堆解不开,逗得自己也笑了起来。

放学时间到了。学生们按延时托管时段不同,分批列队走出校门。秋日的余晖中,学生们有的自己慢慢走回镇上的家;有的戴上安全头盔,乘父母的电动车离去;有的被父母接过书包,顺着蜿蜒的田埂,走入了校门前那片金黄的稻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