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未成年人手机依赖的三大因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安 柏

我想分享一件真事儿。我的一个朋友的儿子在上初中前的那个暑假玩游戏玩得昏天黑地。我朋友挺理智的,虽然很气,但是没砸手机,而是把它没收了。

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他的儿子买了些法律书。

是想趁着暑假突击一下法律,以后考律师证吗?不是,这孩子是想从现有的法律条款里,看看家长没收自己的手机是否违法。

其实,家长无须担心,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手机的所有权是家长的,孩子只有使用权而已。手机不管是砸了还是没收,都属于家长对自己财物的处理。

但关键是,不管是砸了还是没收,对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只能起到短期作用;从中长期来看,不但没有什么效果,有时还会起反作用。

越是禁止做什么,反而会让孩子越想做,引起孩子的逆反抗拒,偷偷摸摸玩得更起劲。

手机砸坏了还得再买,家长不仅伤身伤财,还伤了家庭和气。

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比起言传作用更大。

砸手机这件事反映了,不少家长遇到问题,采用的是强制和暴力的手段。

手机只是一个工具,用好能受益,用不好才会有负面影响。因此,问题不在手机,而在手机的使用者身上。

拿手机撒气,这让我想起,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工人们觉得机器抢走了自己的工作,就冲进工厂去砸机器。现在是信息技术革命时代,手机、平板和电脑就是这个时代的机器,砸坏它们,根本不可能阻止它们被使用。

特别是这几年有疫情,学生经常在家学习、上网课,就得更频繁地使用这些电子工具。于是,从客观上,很难避免学生对它们的依赖。

身教重于言传,家长在孩子面前采取强制手段,孩子以后遇上问题,会不会看样学样,拿其他东西撒气呢?

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已成为家庭教育的新痛点。

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刘坚、刘红云团队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这个报告花了7年时间,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提出推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手机依赖的现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整体上看,中学生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在对一所中学的调查中,调查团队发现,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现象。

那么,该如何管理孩子的电子产品呢?

我觉得,手机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个现实,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但以下三个因素是我们可以改变、可以优化的。

1.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的底层设计逻辑;2.家长自身的手机依赖行为;3.家庭共育和父母的高质量陪伴。

先说第一个因素,关于任务设计逻辑。准确地说,手机依赖症依赖的不是手机,而是手机里的应用软件,也就是App,包括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所以,我们要分析一下它们的底层设计逻辑。

App用于商业目的主要有4个特点。

第一,高关注。App的设计千方百计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你不关注它都不行,它会自动跳出一些东西来进行提示。

第二,强刺激。为唤起人们的注意力,App要尽可能让人有强烈的体验,让人觉得很爽、带劲。

第三,即时回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行为反馈是延迟的,甚至是远期的。游戏会对你的任何行为马上回馈,比如给你一堆金币或者装备,这很容易让人上瘾。

第四,用户黏性。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让用户成为回头客、长期客户。这对于App的设计方案来讲很重要,会让用户高频使用,成为重度用户。

游戏或社交软件被设计成强刺激和短期回馈,调动更多的是用户的被动注意力;而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却是弱刺激和中长期回馈,需要调动更多的是主动注意力。

被动注意力能不能够得到调动,取决于对象是否足够有趣、吸引人。一个人如果总是使用被动注意力,习惯高刺激,那么他调动主动注意力的能力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要想改变就会很困难。

因此,教师和家长在作业布置和任务设计中,要更多地关注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注意力,这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对课业负担的心理压力。

再说第二个因素,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的一份报告分析中提到: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

他们向学生提供了4个选项,选择“父母为玩手机,对我急躁甚至训斥我”“父母由于一直玩手机而不关注我做什么”等内容的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

克制手机的诱惑,本来就不容易。如果家长纳闷为啥孩子喜欢天天捧着手机,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这样,也就不至于这么生孩子的气了。

因此,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给孩子作表率。

最后是第三个因素,关于共育和高质量陪伴。

这份调查报告还发现,以小学阶段为例,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虽然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最高,但形成手机依赖的比例反而最低,仅为11%,县镇是12%;而农村地区虽然学生手机拥有率最低,但手机依赖的比例最高,是17%。

中学阶段城乡学生的手机拥有率虽然差不多,但农村学生的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更高。超过25%的农村地区寄宿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消遣活动”。

刘坚分析,父母共育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依赖手机,农村地区父母共育的欠缺可能造成了孩子的手机依赖。

不仅在中国,国外的很多调查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比如,美国杨百翰大学选举和民主研究中心2019年的报告显示:离异或单亲家庭中,31.9%的青少年每天在屏幕上花费的时间超过3小时;而在双亲和睦的家庭中,这个比例仅为其一半,是15.1%。

当然,不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随着离异和单亲家庭的增多,大城市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也有上升趋势,而且这一现象短期内很难改变。

因此,父母即使离异,即使工作繁忙或在外打工,也一定要多找机会参与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尽可能地完成亲子共育这一基本环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