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人的“眼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遇见“我与”征文 庆祝创刊40周年

    我是的忠实读者。20多年来,读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即使出差耽误,回来也总会补上。

    我也是认真的作者。没有细算,2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文章不会少于60篇。我有个真实的想法:在发表文章是一种荣耀,是我进步的标志。

    这么多年来,我对有这样的总体感觉,它是一个高平台,可以纵览,可以放笔,可以透视,可以瞭望。它引导我们把教育之根深深扎在中国的大地上,彰显中国教育的中国气象。不妨用一些比喻:它是一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地图,一个个路标凸显出重要节点;它是一把放大的比例尺,展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景和无限大的希望。不过,我最想比喻它是眼睛,凝视当下,瞭望世界,想象未来。

    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核心素养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从文献和走向看,尽管核心素养几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共同研究的主题,其具体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表述。

    显然,核心素养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又具有民族性,即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体现国家的价值追求。于是,一个话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需要深度研讨,这样的研讨只有在进行才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鲜明的引导。于是,我和课程周刊主编汪瑞林沟通,他鼓励我写成系列文章。我写成了三篇:《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核心素养之核心》《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结果证明,影响很大,几位学者还将其翻译出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也给予肯定。我给瑞林发了短信:“瑞林,我们做对了,谢谢您。”他的回复也十分简洁:“成老师,我们永远跟随时代的步伐,谢谢您。”“谢谢您”也许是读者、作者与编者最真诚的话语和最美好的故事。

    我知道,赋予我们大家一双眼睛,而这双眼睛也是作者与编者共同构筑起来的。这双眼睛可以洞察时事,透视世界风云。当然,这是中国教育人的眼睛,它的明亮之源在于教育人、教育报人的中国灵魂。

    我常想起“报眼”这个概念,也知道“报眼”的原义,但是,我深以为,的“报眼”不仅在头版,几乎每个版面都有“报眼”,比如校长周刊,比如好老师,比如理论周刊;比如读书周刊、文化周末等。而这样的“报眼”让“教师之眼”明亮起来,让“改革之眼”敞亮起来,让“时代之眼”灿烂起来。

    的“眼睛”是我和故事的“报眼”。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