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主线五螺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聚焦“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迫切呼唤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上升到“中国之理”的理论建构路径,用“中国理论”探讨“中国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课程团队是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立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要求,长期凝练创新成果,致力于培养既懂“中国特色”又能“国际对话”的新文科创新型人才,构建对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具有普适推广价值的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

    消除痛点,着力构建“一主线五螺旋”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基础主干课,立足新文科建设和“两性一度”要求设置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级课程思政目标,重构立足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培养身怀家国情怀、认同中国路径、坚定“四个自信”的创新型经管类人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课程团队根据以往同类课程思政案例重复建设、经济学研究者不够了解中国经济实践、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难以评价三大痛点,构建了“一主线五螺旋”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重构中国宏观经济学“一主线”专题体系,为学生价值重塑搭建“脚手架”。教学团队以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为载体,打磨课程思政体系,丰富教材资源和实践资源,设计“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专题体系,来实现学生“洞悉—批判—共创”的价值重塑。同时,在第二课堂实行“项赛并举”,巩固价值引领成效;在第三课堂通过国家脱贫县后评估调查、“企业数字化转型”万企调研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其次,创新CICAP“五螺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反思场”。综合采用“两平三端”,保障学生课前知识吸收和内化;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浅层知识点,辅助学生实现从激活旧知到关联新知的认知习得过程;通过视频、角色扮演、情境构建来开启中国宏观经济学层进化专题;综合采用组内研讨、组间辩论、角色扮演、圆桌沙龙等多种活动打造学习共同体;不断强化经济学实验与实践,进一步提供新证据,突破旧假设,产生新认知,引导学生习得批判性技巧进行演绎和价值判断。为学生搭建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立体式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真问题—再反思—元认知”认知模式。

    最后,采用SOLO过程化考核方式综合评价课程思政多维效果。创新成果评价设计包含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两个方面,综合通过问卷、学生评论、督导和专家反馈对课程进行宏观与微观评价,并采用丰富的评价体系来确保在线学习效果。设置四维五层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立足中国经济实践的“冲突—反思—生成”逻辑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聚焦成果,有力提升“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成效

    学院课程团队立足创新成果,积极提升“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成效。

    其一,提升了课程思政达成度、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我来上课”小程序和“学习通”签到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签到率高达99%以上。课程思政“层进化”专题教学改革实施以来,课程评教分平均为93.94分(满分95分)。过程化考核让学生实验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的质量显著提升。教学创新班的期末成绩比平行班提升10.3分。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自身的批判、创新等高阶能力得到提升的比率达到97%以上。

    其二,聚焦中国经济实践发展,实现学习成果“量质齐飞”。2017年以来,“宏观经济学”选课学生共获得“挑战杯”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国奖50余项,“华创杯”等创新类省奖200余项;立项“大创”等国家课题30余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广泛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收集企业样本数据5000余条;参与国家精准脱贫调查赴5个省份的14个县市调研,获取问卷1.5万余份。价值塑造和素质培养成果丰硕,实现了一、二、三课堂的良性互动。

    其三,打造了立体式“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金课”体系。“宏观经济学”基于数字教育技术的慕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三位一体”的新型立体式“金课”体系,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共享开放课程与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省级教学创新竞赛特等奖、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编撰了《中国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集》教材。

    (裘莹 张利国 胡德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