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自然课程探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西湖区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 龚周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自然与儿童的生活开始变得有些疏远,就算身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幼儿也缺乏与自然材料的互动,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自然课程推崇“大自然是活教材”,提倡利用自然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线索,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为目的,实现儿童与自然的联结关系。

一、自然课程的特点

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自然课程的本质就是以幼儿园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影响课程的有机体和各种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一)发展前瞻性

生态学理论认为未来不是现在的简单继续,也不是过往的简单重复,要对现在所做的有前瞻性,才能使现在的所思、所想、所为与美好的未来联系起来。幼儿园自然课程对幼儿的培养不仅指向当下,更要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动态生成性

生态学强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馈的、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系统之间不断相互影响,实现物质、信息的互换。在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因自然资源动态发展特质,课程内容也会动态循环,因此,课程实施中需要教师依据幼儿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主题方向、组织方式、行为方式。

(三)自主建构性

生态学理论指出人不是被动的受体,也不是无为的个体,具有自主建构性。在幼儿园自然课程实施中,幼儿是课程的主体,在班本化项目中可以根据需求和兴趣发展创造性地参与开发,在感知和操作中实现自主建构和发展。

(四)多方互动性

生态学理论下,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呈现互动关系。在自然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以儿童视角追随活动发展,并依据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动向做出及时反应,并给予有效的支持,帮助幼儿深入学习。而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家长间,幼儿与幼儿园环境间都存在不同的互动与联结。

(五)系统整体性

生态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普遍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幼儿园自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建立幼儿园生态教育系统,课程设置能够丰富和完整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发展。

二、自然课程的要素

(一)课程理念

我园以“自然课程”为核心办学理念,“自然中学习,生活中成长”为课程理念,自然教育思想为课程指导,项目式学习为幼儿学习模式,以“四季园子”主题课程为主轴,幼儿兴趣发展的自然项目为研究主线,立足儿童真实的生活经验及生活场景,开展各类探究性活动。

(二)课程目标

自然课程以“自然教育”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倡导让幼儿在“亲历中感知,发现中探究,体验中学习,自然中表达”。以自然四季流转为线索,以园内外生态资源系统为课程资源,引导幼儿亲历真实的自然教学场景,支持幼儿在工具操作和方法探索中深入学习,鼓励幼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创造力、思维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最终促进幼儿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课程结构

生态学视野下的自然课程重视幼儿的全面均衡发展,既尊重幼儿个性发展需求又顾全五大领域的均衡性,课程设置由基础性课程和生成性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性课程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为蓝本,结合园内资源优化教材中的主题,形成“四季园子”的自然主题轴,涵盖五大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准备的教育环境,满足全体幼儿的共同需求,课程比约为50%。生成性课程根据各班幼儿兴趣和需求,以“四季园子”自然主题为依托,形成班级自然项目制活动,并线基础课程行进,在一日生活流程中探究自然问题或现象,课程比约为50%。

(四)课程内容

我园自然课程中基础课程(完整儿童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源于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理论,主题的选择依据“儿童自我发展、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个维度选择相应的主题。融合“自然教育”思想后,我们将原教材中与季节相关的主题进行提炼并深化,形成“四季园子”的自然主题,让幼儿在对话周边自然环境过程中,对事物的现象及其规律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生成课程则在自然主题行进主轴中产生,依据幼儿的问题、兴趣、需求,生成各种有价值的自然项目,对这些项目的持续时间给予弹性支持,短则1周左右,长则1~2个月,甚至一学期。

(五)课程实施

1.建构生态教育环境

生态学重视并研究个体所处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借鉴布朗芬·布伦纳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划分为家庭、幼儿园、社区等,筛选其中包含的各种潜在自然资源,并通过资源整合、活动设计将三者共同纳入到幼儿园生态教育环境中。首先将自然资源做针对性的分析,其次对资源进行特质分析,最后依循幼儿在园的生活事件和问题产生,整合所需的各种资源。

2.实施自然主题与项目

幼儿园成立核心课程组,为确保自然课程的系统完整性,从自然主题选取、项目活动生成开始把关,审议基础课程中以四季流转为线索的综合性自然主题,筛选出幼儿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点进行深入挖掘,并在项目发展过程中追踪调试,适时介入引导,助推幼儿深度学习。所以,自然课程的自然主题和项目活动均采取全程性的审议与指导评价。

3.浸润式全课程实践

一日生活皆课程,自然课程贯穿在幼儿园一日作息生活中。如幼儿园背景音乐、四季食谱、自然实践活动、户外自然营游戏、四季菜园劳作、四季桌环境等,让自然充盈着幼儿园各个角落,浸润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以此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生活的美好。

(六)课程评价

自然课程评价是对课程适宜性和课程成效性的评价,是自然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包含实施过程评价、幼儿发展评价、项目活动成效评价三方面。课程实施中的过程性评价,确保当下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又是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幼儿发展评价采取动态性评估,对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操作能力、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检验自然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适宜性和成效性,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发展,在自然发展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自然课程研究成效

随着自然课程的研究深入,我们发现课程逐渐对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产生着积极影响,一切都向着美好的、自然的、真实的状态发展着。

(一)促进幼儿自然成长、自由发展、自我实现

尊重幼儿意愿,接受幼儿在活动实施中的猜想与见解,采取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和创新精神。幼儿在自发的探究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合作,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在自然活动中对话自然、交融于自然,释放灵性与天性;在自然材料互动和工具操作中,尝试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表现,最终达成自我实现。自然课程培养了一群真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感受生命美好的儿童。

(二)更迭教师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

在自然课程中,我们将项目活动研发权交由教师,如何运用好幼儿园自然资源、如何聆听幼儿的需求、如何支持幼儿深度探究、如何欣赏和接纳幼儿的表达,在一个个班本化项目活动中,核心课程组引领教师梳理项目价值、把关过程实施、开展动态评估,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跟随自然教育思想而转变,儿童视角成为指导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课程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不断提升,课程观得到拓展。

(三)支持园本课程真实、持续、动态的发展

生态学视野下的自然课程,充分满足和尊重幼儿需求,顺应生成幼儿喜欢的活动,并强调在多方互动中支持幼儿探索学习和多元表达,这样的课程是真实的课程,是幼儿自己的课程。同时,自然课程因动态变化的原因,需要保持生态学视野来不断完善课程方案,特别是在课程目标具体化、动态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从而实现园所办学愿景,促进课程园本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自然中学习,生活中成长”,我们会一直努力践行自然课程理念,回归朴质、自然的教育,和孩子们一起遇见最好的未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