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学人文教育 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整体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健全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医科大学启动了基于“大医学”理念和胜任力导向的医学人文课程改革,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本文系广西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健康中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耦合路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A0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思政’理念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SZB06)。

    筑实价值引领

    创设具有特色的复合式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针对学校既往医学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广西医科大学坚定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层面规划统筹,致力于培养临床技能高超、理论功底厚实、医学人文理念先进、人文情怀浓重的新时代医生。

    学校积极探索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优化设计与实施路径,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陆续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多门课程锻造成为校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新增以“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为主的医文交叉课程群。通识课程将“文史哲法”与医学融合,形成医学史等4个特色模块,其中“红楼梦中的医学”等专题备受学生欢迎。美育教研室将美学训练与医学融合,在选修课上开展以人体、器官、组织、细胞为主题的创意美术并探索音乐疗法对患者的影响;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挖掘“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学美德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开设“健康中国”系列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意义,助力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同时,学校将叙事医学作为医学人文落地的重要抓手,成立“叙事医学工作室”及“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将课程思政与叙事医学视域耦合,建立叙事医学案例库,开设“叙事医学”选修课,开展叙事医学活动15场次,辐射学生千余名。

    抓实知行合一

    坚持理论实践教学相长的立体化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在教学形式上,以混合式教学为基本框架,在医学人文课程群中广泛使用雨课堂、慕课等信息化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医患沟通学”获评自治区级和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在教学活动上,“第一课堂”以BOPPPS为课堂组织方式,运用PBL、CBL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临床诊断思维、临床操作技能与沟通技能、伦理决策技能等融会贯通。“第二课堂”以学校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作为阵地,开展系列读书会、观影会、分享会,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平行病历撰写,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在教学资源上,整合校内外一流师资力量,建立学科背景深厚的教学团队;与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联合培训标准化病人,提供临床仿真场域,使临床思维与沟通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校内外的临床专家与人文专家共同打造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叙事医学案例库427个,促成临床思维与医学人文技能紧密衔接。

    夯实医文融合

    构建显隐性课程相融的全程化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在医学人文类课程上,明确岗位人文胜任力的内涵与外延,建设完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相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显性课程即医学人文课程,分为三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如“通识课程”)、交叉学科系统(如“医事法学”)、操作技能系统(如“医患沟通学”),设立以“医患沟通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隐性课程即医学人文教育,建立医学人文教育“大课程”概念,注重隐形课程的人文教育影响力和作用,加强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如在“诊断学”“全科医学”等课程中融入叙事医学。在教学环境上,依托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省级),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训练,陆续利用生命科学馆、校史馆、模拟法庭等作为医学人文实践基地。依托国家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带动建立一批以医院、法院、宁养院为重点的实践教学基地,严格筛选带教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促进医学人文教育落地。

    广西医科大学基于“大医学”理念和胜任力导向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建设初显成效,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协作意识、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获得实习医院、用人单位、患者的好评。学校将继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大医学人文拓展和健康人文拓展的措施力度,加大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力度,为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医学人才作出新贡献。

    (潘小炎 韦宇宁 赵婷 俞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