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师的阅读记“疫”:幸好还有书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纯纯

“一开始,我和女儿各自读自己的书,我写读书笔记,她也跟着写。然后我们开始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想,我给她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心》,她给我讲《一封扭来扭去的信》。再后来,我们喜欢上了一起阅读的时光。”疫情期间,无奈取消了家庭旅行的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教师侯宣红通过书籍开启了家庭伴读的新模式。

与侯宣红一样,面对疫情这场“大考”,阅读成了许多被迫“宅”在家中,进行着“兵荒马乱”的线上教学、“宅家”被不断“充值”的教师们的答案。

春节前夕整理书架时,宁波市镇海区乔梓学校教师施珊珊还在感慨何时能够改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毛病,却没想到因为一场疫情,突然进入了“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阅读“自由国”里。她把买来许久却没动过的《从晚清到民国》拆了封,把还剩几章的《故宫的古物之美》收了尾,因疫情抢购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也进入了阅读计划。“这个‘国度’里只有我对阅读最原始的兴趣和渴望。”施珊珊说。

衢州新星初级中学教师王志兰收到学校通知要在家给学生上网课时,便感到焦躁不安。今年下半年就要退休的她,不愿意尝试线上教育形式。“感觉有一把野火在心头烧着,何必折磨自己呢?”但一直放在床头翻阅的《苏菲的世界》却给了她要遵照自己的理性去行事的启示。于是,王志兰一边安心宅家,一边向专家、同事、家人请教,逐渐学会了网课操作技能,又格外精心备课,再三准备讲稿。在顺利上完第一节课后,她收获了哲学家们所说的“快乐”。

疫情之下,阅读帮助教师们对抗无聊压抑、焦虑不安等情绪问题的同时,更成为教师提升专业成长的秘密“武器”。3月28日,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师费岭峰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2020乱读书013”,内容是今年记录的第13则读书微笔记——“再读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疫情期间,虽然忙于录制线上教学资源,但必须坚持专业书籍阅读,经典书籍更需要常读,常读才能常新。”费岭峰说。

而一本《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则给了杭州市滨和小学教师赵丽芳线上教学的灵感。这本曾被闲置在一旁的专业书籍,在赵丽芳读到第37页所写的“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不仅要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更要培养能够进入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时,她感觉被“撞击”了一下,“工作室的学员们也正在为怎么进行线上教学焦虑着,我立马将这本书中提到的‘整合’‘重构’等单元设计的理念分享给他们”。在导师赵丽芳的引领下,工作室成员纷纷对教材进行了统整。“上课后学生们的反馈都很不错,统整后的探究作业一经发布,也被很多公众号转载分享。”赵丽芳对此颇为自豪。

作为一名初三班主任,疫情期间如何在确保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成了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教师陈杨沉甸甸的心事。幸运的是,“宅家”模式开启后,陈杨阅读的第一本书就为他解了燃眉之急。这本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探讨了有关未来学习中心的8个问题,其中“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给了陈杨不少启发。

“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在这个非常假期中,我们不是正好可以尝试构建‘学习中心’,引导我们的学生实现‘在家上学’吗?”陈杨迅速利用各种家校互动平台进行了有关本班学生线上学习的调查,调查表涵盖了孩子家中是否有电脑等可看录课的设备、是否有人监管孩子等内容,快速对本班情况作了统计后,确定了“学习中心”构建方案。“家长回复的话语中充满了支持和期待,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陈杨随后又陆续阅读了《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眼中的好教育》《行走在教师身边的科研》《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等专业书籍。“自然和历史都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用阅读温暖这个冬天,一定会给迷雾中的师生带来教与学的希望。”陈杨相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