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高质量教育体系 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第三,增强教育有效公共服务能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有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不光是学习和提高教师用的,是提供公共服务产品,面向所有学生和社会的,比如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到6月底累计为2023届学生提供招聘专场95场,汇集就业岗位信息1624万条。对于特殊困难学生,从历年来中央的要求和社会期待来看,困难家庭学生的就业率比平常的学生高出两到三个百分点。所以有一些学生的就业有难度,我们要支持;有一些学生有灵活思考,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有新的追求和考虑。除了提供学习之外,数字教育平台加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把过去做不好实验,需要实践动手能力的,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进一步加强。这是通过数字教育平台提供现代化教育的一种延伸内容,所以不是简单把课本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还有服务功能,还有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加强数字教育国际化。我们认为中国是开放的,中国教育建设的资源和教育的能力、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方法应该与世界分享,我们也提倡世界共同分享教育的成绩、教育的线索、教育的现代化,为全世界的人民、学生,提供有效的、更好的资源,也是提供我们更好的开放合作和人民交流的重要基础。我们也期望和不断加强中国在数字教育方面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发展数字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我们在这个方面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新问题,但更发现它对未来教育强国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会继续努力。同时它也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支撑内容。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会更好地面向,比如老年教育,更好地建设开放大学,更好地为全社会提供一个不一定都到学校去的一种学习环境,包括我们开展的青少年阅读行动,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随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数字教育不仅是技术和平台,更是一种公共服务,也是支撑未来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是未来政策、制度需要研究思考的内容。

    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一流大学是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教育部下一步将如何推进科教融汇,进一步聚集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很高兴回答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过去一个时期,教育部大力推动科教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重要原创意义的成果。同时我们集聚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打造了以“天鲸号”“高温气冷堆”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之重器,为解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主要坚持两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我们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攻关,这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集中各方面力量组织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大力推进科教融汇,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校作为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们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国家的急迫需求给予实证性回应,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从去年以来,我们在加强有组织科研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目的就是把高校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围绕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了一批重大的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我们还将强化项目、平台、团队的一体化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速平台资源整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布局,构建多学科大团队,形成攻关合力。我们还将改革评价制度,加强政策资源保障,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同时将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等教育科技资源向重要科研任务倾斜。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我们不仅要吹响“冲锋号”,还要吹响“集结号”。也就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培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我们将主动与产业、企业对接,把我们科研的前沿阵地建到企业去,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派到能看得见硝烟,能够真刀实枪进行实践的“战场”上去,把技术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产业,把高校科研创新的潜力变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打开新局面。我们将实施新一轮的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市共同深度开展合作,积极回应产业需求,通过组织力提升创新力,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最后我想说,要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我们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有句话叫作“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拔尖创新的实践来实现。我们要紧贴一线实际,引导我们的广大师生走进生产一线,就像我刚才说的,要在看得见硝烟的地方,研究真刀实枪的问题,拿出货真价实的成果。我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个消息,今年我们有一个重大突破,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战略合作,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同时一起开展资助优秀本科生的试点,这是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方式进行的全新探索。我们还将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设计划,研究建立国家科教融合创新特区,在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布局,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

    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等改革

    南方都市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请问教育部今后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还会有哪些举措?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强调要抓好总体方案的落实落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总体方案印发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方面,打出系列“组合拳”,坚决推进破“五唯”。总的来看,教育评价改革开局良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形成了破“五唯”的广泛共识。国家层面配套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各地各校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影响。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评价改革进入到深入推进、需要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将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坚持破立并举、以立为本,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具体来说: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切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三是突出典型引路,切实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抓好改革试点,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

    四是强化监督整改,加强对总体方案违规事项的监督监测,对违规单位及时督促整改,做到令行禁止。

    五是营造良好环境,积极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诚信的文化环境等,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一体两翼五重点”建立现代职教体系

    浙报集团潮新闻记者:近期职业教育领域有一些新改革,比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提升行动等,在未来职业教育有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划可以介绍。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把主要任务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

    所谓“一体”,就是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鼓励地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营造一种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