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高质量教育体系 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北京7月6日讯(记者 高毅哲 欧媚)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梯队网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最根本的在于人才。教育部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体有什么考虑?有什么样的举措和布局?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学生和群众普遍关切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坚持将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以及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我们坚持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特别是在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基点的作用中,积极做好工作。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我们通过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启动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目前重点依托了77所高水平大学的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3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梯队网络”。与此同时,还加大力度在人才培养中开展基础研究,在加强基础研究中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能力。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我们系统性布局建设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推进产教融合,我们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医师学院,培养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的好医生和大医生,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并分类建设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50家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加快涉外法治、国际传播、经济等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打造“中国金课”。着力在考古、非遗、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传播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是着力培养更多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目前,我们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将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

    封面新闻记者: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下一步,教育部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近段时间网上出现的“山河大学”怎么看?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很高兴回答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今年教育部把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作为今年九项重大工程之一推出。

    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创新。一是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二是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先导力量。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两个先行先试”。一是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

    我们的主要路径和方法是“三个有组织”。一是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三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还将坚持“三个融合”。一是深化职普融通,把区域内大学和高职联动起来,培养全链条、各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把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作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强化科教融汇,我们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综合改革中还强调“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目标导向,主动揭榜国家的重大任务,锚定顶尖水平开展前沿攻关;二是强化问题导向,通过深入调研,聚焦突出问题,“一省一策”“一校一策”推进实施;三是强化效果导向,以落实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共同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试验区式的改革,凝练形成创新范式。

    在“两个先行先试”中,我们还着力做好“三板”。一是拉长长板,推动试点高校在已经具有国家比较优势的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引领发展的新优势;二是补齐短板,聚焦“卡脖子”领域进行集成攻关,推动实现“突围破局”;三是锻造新板,面向未来10—15年的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在科学源头的原始创新和重大根技术研发方面以及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抢占未来先机、引领未来发展。

    关于刚才记者提问的“山河大学”的问题,我们也关注到了。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教育部将围绕增强国家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创造条件兜好底线帮助大学生就业

    华尔街日报记者:现在中国大学生失业率高达20%,这是否反映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些缺陷?现在中国的高校正在做怎样的努力,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在哪些领域还可以改进?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你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今后会就这方面加大努力。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023届我国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全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进程。“促进行动”概括起来就是“六个着力”:

    一是着力拓展就业岗位。指导各高校有针对性地访企拓岗,挖掘更多岗位,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保持校园招聘热度和毕业生参与度,提升招聘供需的匹配度。

    二是着力加快招录进程。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录。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社区专项”等基层项目。会同卫健部门首次启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

    三是着力做好政策宣传落实。编发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和各地促就业“政策地图”,开展政策解读,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充分知晓并用好政策。

    四是着力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对尚未落实岗位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抓紧组织各类实习见习活动,帮助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尽早落实去向。

    五是着力做好重点帮扶。指导各地各高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为低收入家庭等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正在举办“宏志助航”等专场招聘,欢迎毕业生参加。

    六是着力做好离校“不断线”服务。教育系统将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到三个“不断线”,即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与人社部门做好接续,确保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多种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对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契合。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系统的职责所在,情感所系。当前正值毕业季,我们将努力跑出就业加速度,帮助更多毕业生就业。借此机会,我们也希望广大用人单位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做好人才储备。也诚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贡献更多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