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鼻子”送我上下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年来,我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为民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教育获得感。本报今起开设《办好教育事,走稳小康路》栏目,敬请关注。

□ 陈蓓燕 通讯员 茅伟华

9月18日清晨7点。像往常一样,德清县乾元镇中心小学曲园校区五年级学生林思悦穿好校服,背上书包,戴上印有学校名字的小黄帽,和家人告别后走出了家门。

记者随她同往。步行不到10分钟,只见她在一个印有安全宣传贴画、装有遮雨顶棚的候车点停了下来。因为没有可搭乘的公交车,父母又要上班无法按时接送她上下学,乘坐每日7:10首发的校车去学校便成了林思悦最好的选择。从一年级开始,她就乘坐校车上下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她现在不光乘车,还主动承担了路站长的工作,负责点名。“我都会再提前5分钟出门,趁校车没来,先把人数清点好。”小姑娘一脸认真地说。

“特别安全,校车真是帮了我们家长的大忙。”这时,一位家长凑过来对记者说,而且每天来回才收2元钱车费,太实惠了,县里真是给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

很快,一辆大车头、澄黄车身的“长鼻子”校车稳稳地停到了站点前。在点名册上被打了钩的学生自觉地站成一列直队,默契地仿佛已排练了好多遍。此时,天空开始飘落细密的小雨。穿着印有“照管员”字样反光背心的车管员林国英一手撑伞替孩子们挡雨,一手熟练地用额温枪测量孩子们的体温。

一路停,一路行。7:40,“长鼻子”校车驶进了曲园校区。副校长徐越告诉记者,学校一共有3辆校车在运行,根据学生家庭住址的远近程度确定了10个站点。2010年校车刚开始运行的时候,每天早上都是学校老师轮流跟车。后来,县政府给补贴,允许学校自主聘用、培训车管员。这样一来,就给老师们减负了。各司其职后,校车运行越来越规范顺畅,真正做到了让家长放心。

据介绍,每辆校车上都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驾驶员的行车线路、驾驶时速在校车公司和县教育局安全科的办公室电脑系统里都能跟踪到。德清县还规定了校车的限速,国道省道为每小时60公里、乡村道路为40公里、进入校门则为15公里。一旦超速,监控系统就会报警。

因为是校车驾驶员,沈成连每年都会接受好几次培训。车技过硬不说,人也特别耐心。学生进教室后,他和林国英又忙开了。一个检查轮胎、发动机等,一个用消毒剂对校车进行全面消毒。由于连日来雨水不断,俩人还在校车的台阶上铺了两块湿抹布,防止学生上车脚打滑。

记者了解到,目前德清县开设校车接送线路142条,设置接送停靠站点432个,96辆校车已累计接送学生2200万人次,平安运行400万公里,路程数几乎可绕行地球100圈。10年来,不仅未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更为千万学子送去了便捷和温暖。

“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县里投入了2600万元购买校车。”德清县教育局安全科科长潘建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校车油费、驾驶员工资、维修费、保险费、视频监控维护费等全部加起来,一年运行经费是1200万元,学生支付乘车费240万元,其余部分全都由县政府财政补贴。

去年,德清还投入172万元用于校车安全防护设施项目建设,全县新建标准校车站牌110块,完善标准候车亭69个,借用公交站亭21个,新增设临水临崖路段安全防护栏14037米。像乾元镇中心小学重新维修的候车站点,不仅为学生候车提供便利,还印上了校车相关的宣传标语,一股浓浓的“校车文化”在全县悄然蔓延。

在现行的国家校车标准中,“德清标准”成为重要的参考蓝本。该县教育局副局长柳鸣说:“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全县乘车学生构筑一道全方位、立体型的交通安全保护墙,以更安全、便捷、实惠的目标服务好老百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