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课例研磨谈大班美术教学中的“示范”问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德市实验幼儿园 吴奕芳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以来,幼儿美术教学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存在诸多困惑,讨论热点是:幼儿绘画教学到底要不要示范?

在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大家针对该议题各抒己见。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不应示范;必须示范;不能一概而论。

对此,我们先不予评判,而是在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背景下,以大班美术课“黑猫”为例,围绕该问题,进行课例式和论坛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研磨活动。

一、课例研磨:示范及非示范式绘画教学方法

(一)第一次研磨:示范式教学

第一次研磨,教师执教大班美术课《黑猫》。

1.活动现场及幼儿作品分析

现场分析:活动中,幼儿显得十分拘谨,看一下大屏幕画一下,或者看一下同伴画一下。教师一直鼓励他们“胆子大一点”,但是收效不明显。

作品分析:最后,幼儿都能画出一只黑猫,构图饱满。但是所有的黑猫都是圆形的脑袋、椭圆形的身体、尖尖的耳朵,而且都是四脚踩在地上的猫,无一例外。这些作品与老师的范画如出一辙。

2.活动反思

幼儿美术的最大价值是想象与创造,可是这次教学活动中所有的作品都基本雷同。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对黑猫的感受与欣赏不够充分。活动开始部分,教师请幼儿观察猫的图片,但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直接导致活动后半部分幼儿创作困难。

(2)教师的示范式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但是教师进行示范以后,幼儿就会进行模仿,他们会觉得画得和范画越接近就越好,从而不敢有其他的表现,所以示范式教学法下的作品极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囹圄。

(3)幼儿作画时,教师过多干预。幼儿作画时,教师一直在提醒幼儿“身体画大一点”“毛毛别忘了”……教师一直在强调技能技巧,幼儿的思绪被打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了。

3.调整策略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作如下调整。

(1)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借助绘本的形式,采取多种方法让幼儿充分地观察、欣赏,从而内化成自己固有的经验。

(2)教师示范讲解部分取消,只讲解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不进行具体的范画。

(3)幼儿作画时教师尽量不干扰,角色从“指导绘画的教师”转化为“分享创意的同伴”。

(二)第二次研磨:无示范式教学

根据第一次研磨的调整策略,我们设计并开展了第二次研磨大班美术课《吃六顿晚餐的猫》。

1.活动现场及幼儿作品分析

现场分析:在作画过程中,刚开始大部分幼儿看着黑黑的颜料不敢下笔。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终于肯下笔了,后面部分进行得比较顺利。整个活动持续了40分钟,时间偏久。

作品分析:幼儿作品灵动了不少,他们笔下的猫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幼儿能大胆地与同伴们交流自己画的猫的故事。但是猫画得比较小,结构也欠完整,需要老师提醒。

2.活动反思

(1)对黑猫的感知越充分,幼儿的表现越自如。第一,课前阅读绘本《吃六顿晚餐的猫》。书中的黑猫千姿百态,这是幼儿通过阅读获得的第一次感知。第二,课中,教师出示几幅关键图片,帮助幼儿唤起原有经验,让幼儿看看、学学、说说,加深对黑猫姿态的理解。

(2)通过同伴作品欣赏了解作画的工具及方法。活动中,让幼儿配乐欣赏了一组同伴作品,在欣赏美的同时初步感知作画方法,同时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3)无示范教学留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将第一次和第二次作品作一个比较,会发现幼儿第一次画的猫中规中矩,几近相同;而第二次画的猫形态生动,稚拙有趣,画出了自己内心的理解。

3.调整策略

(1)在讲解部分,教师先画两个墨团,引导幼儿想象,一方面鼓励幼儿大胆使用黑色颜料,一方面再次加深幼儿对黑猫形态的理解。

(2)在感受欣赏部分,引导幼儿除了观察猫的动态和眼睛,还要观察猫的四肢和耳朵,以及不同形态体现的不同心情。

(3)同时投放成品弹簧眼和制作弹簧眼的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自己制作,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合适的成品直接进行粘贴。这样既能关注到幼儿个体差异,又能有效减短创作时间。

(三)第三次异地研磨:完善后的无示范教学

对活动进行微调后,我们开展了第三次教学研磨。这次研磨放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进行。该园的幼儿几乎没有接触过水粉水墨画,这实在是一个大挑战,但也更能趁此机会验证无示范教学的可行性。

1.活动现场及幼儿作品分析

现场分析:幼儿刚开始创作时,教师鼓励幼儿:“先画两个大墨团,怎么画都可以。”幼儿稍稍犹豫了一下就大胆下笔了。后面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幼儿自始至终兴趣浓厚,作画专注,十分自主。

作品分析:他们画的猫姿态各异且眼神与动作匹配,比如抓老鼠的猫眼睛是恶狠狠的,坐着休息的猫眼神是很慵懒的,十分生动。猫的结构也很完整。

2.活动反思

(1)“墨团猜想”部分是本次研磨中加进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宜进行示范,是指教师不宜示范完整的作品,对于绘画工具的使用是可以进行示范讲解的。另一方面,“墨团猜想”是建立在“借形想象”的基础上的。借助两个黑乎乎的墨团,让幼儿充分想象“你觉得这只猫在干什么”,也鼓励幼儿无论画什么样的墨团,都可以把它“变”成黑猫,不用担心会画坏。

(2)感受欣赏部分加强对黑猫眼睛、耳朵的观察,在后期创作中直接得到体现。真正应了那句话:在充分感受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表现与创造。

(3)成品弹簧眼的投放,让幼儿笔下的猫更富有神采。能力弱的幼儿原本对自己前期的作品不太满意,但是弹簧眼一贴,作品马上变得不一样了,正所谓“画龙点睛”,幼儿也更自信了。

二、论坛互动:无示范绘画教学的策略

三次课例研磨后,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你对“幼儿绘画教学中是否需要示范”问题是否有新的想法?教师们有许多新的感触和认识。

(一)幼儿绘画活动不宜进行示范

这是教师最先得出的结论。第一次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受到教师范画的限制,放不开手脚,表现力弱,作品缺乏创意。后两次的作品明显灵动,蕴藏着一种稚拙美。特别是第三次教学中,一群无任何基础的幼儿居然能画出这么生动的作品,可见无示范教学是有其不可超越的优势的。

(二)无示范的绘画教学需要相应策略

幼儿绘画教学不宜进行示范,并不是教师“不作为”,而是需要相应策略。有个成语叫“有感而发”,先有“感”然后有“发”,“感”得越充分,理解得越透彻,就会“发”得越从容,表现得越有创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