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实践打造成育人新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评论之三

    社会实践是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打造新时代育人新范式的重要举措。扎实做好这项工作,可以让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影响深远。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许多教育家和前辈学者始终秉承这一优秀传统,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学习、课堂教学的重要辅翼,作为自我提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苏州籍学者费达生、费孝通姐弟俩都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学术事业。在他们的教学、科研中,始终践行着学以致用,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当代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1936年,赴英国留学前的那个暑期,在费达生的建议和安排下,费孝通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正是有了这次暑期调查,才诞生了后来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经典著作《江村经济》。此后,费孝通又与时俱进,写出了《乡土中国》等重要的学术专著。研究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以及发展乡土工业、振兴乡村经济,成为其一生的学术追求。

    费孝通的学术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启示是,要积极紧跟时代潮流,对接专业学习。暑期社会实践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拍照,也不是流于形式的浅尝辄止,而是在专业学术背景的支撑下,真正扎根基层,把学校里、课堂中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对接、融合。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积累收集第一手真实有效的资料和数据,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或对策。可以预见,专业化、课程化必将成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目前,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学工、团委、宣传部门的一项校园文化活动,主要由负责学工的教师来承担组织、发动等事务性的工作。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不太高,直接导致暑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课程化不明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的认可度等,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改变这一现状,暑期社会实践应鼓励学有专长的教师和专家参与其中。通过和学生一起深入社会实践、实地调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在实践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模式。对实践成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实践、调研的后续效应和影响。例如,对学生思想素养和专业能力上的提高,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对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地方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等。多年来,笔者结合“苏州诗咏与吴文化”“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等专业课程教学,将暑期社会实践与之对接,指导学生围绕江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转型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例如,吴语诗词吟诵的调查、江南古戏台保存情况的调研、城市公共空间的诗词传播等。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及最后形成的论文、调研报告先后受到相关部门采纳,为江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我们不但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在时代的召唤下,高校在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在课堂教学、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上做得更细、更扎实。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打造成育人的全新课堂,高校教学改革便打开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