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融合,让每个儿童都出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注融合教育 

    如何提升融合教育品质,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适性成长?南京市中央路小学自2015年开展融合教育实验以来,始终秉承适性融合的育人理念,努力创设融合、全面育人的环境,帮助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以下简称“特需儿童”)适性成长。在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学校组建了核心管理团队,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发展规划,多维培塑教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家资源,促进教师融合素养提升,使他们具备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能力。学校对现有课程进行综合化、适性化的调适,使之更符合特需儿童的成长需求。

    聚焦补偿教学,设计个别化教育路径

    学校聚焦“补偿教学”深入研究,基于评估,优化课程设置,力求实现个别化教育实施再提质:一是进行科学评估。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学校建立了包含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特殊教育领域评估专家、康复机构有资质的评估师、特教学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等为成员的专业评估团队,分类别选用评估量表,根据“收集资料—制订评估方案—实施评估—撰写报告—召开评估汇报会—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召开个别化教育研判会”的七步操作流程进行评估。二是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经历“评估—设定目标和任务—行动—收集信息和重新设定目标—新的行动—总体评估”的过程,学科教师将特需儿童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与全班平均水平对照,选择其中差距过大且对学生未来学习生活有重要价值的目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调整学科学期、单元、课时学习内容,实现“一人一案”“一生一课表”。三是开展补偿性教学。学校依据特需儿童的需求,采用个别化教育方式,进行资源教室调整和学科课程调整,开设原创故事、音乐治疗、手工美术、创意游戏等特色课程,学科课程强调弹性适性,定制课程重在融通心智,游戏课程帮学生融入团队,暖心课程助学生融入班级。量身定制的课程旨在发挥每个学生潜在优势,补偿缺损功能,促进个体最大可能发展。

    锚定特别需求,探索精准化干预策略

    江苏省以政府名义将特殊教育定义为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神经发育障碍(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特定学习障碍等)、情绪行为障碍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这9类对象中包含“特定学习障碍”。学校从2019年开始关注有特定学习障碍的儿童,对在普通课堂学习中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一是与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成立“萌学园·学习支持中心”,优化学业支持、线上学习、居家指导三大职能,遵循“发现—评估—报告—干预”的工作流程,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纠正行为偏差。

    二是采用“三级预防、双系统干预”模式,促进适性成长。学校通过学业跟踪、家长和教师提名推荐,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再根据评估的结果,把学生分为轻、中、重三类,进行三级预防,进行行为系统和学业系统干预。一级干预是核心教学干预。教师依据学生情况调整班级授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这样的班级内干预,适用于所有学生及程度较轻的学生,带有预防性和筛查性。二级干预是目标小组干预,适用于在评估中处于中等学习障碍情况的学生。在小组干预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语音、语素、分级阅读的指导。三级干预是指个别化干预,适用于特定学习障碍儿童,对于通过分层和小组教学仍然不能适应的学生(约占5%),教师采用一对一干预,开展包括注意力、加工速度、记忆等认知能力训练。

    三是多管齐下,立体干预,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开展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学业干预、情绪行为干预,助力学生消除学业误差积累,增强基础学习能力,并通过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咨询、专业定制培训等,改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微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开展融合教育以来,教师100%参与融合教育培训。特需儿童在接受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有的成了小作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心灵原创故事,有的学会了非洲鼓,在变幻的鼓点中表达内心的情绪……他们遵守规则了,懂得环保了,重塑了学习信心。

    (作者单位系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