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改革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热议——

不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

回归育人初心

□何 勇

对于教育工作评价,《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真真是要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以往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往往简单地以中高考升学率、升学人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一旦一个地方、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升学人数出现下滑情况,轻则被家长骂,重则校长丢掉“饭碗”。如今年,有的省份就曾出现因对高考成绩不满意,家长直接围堵校门要求校长“下课”的情形。

“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导致教育主管部门给学校下达中高考升学指标任务,学校又将指标摊派到教师身上,并与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奖金福利挂钩,最终所有压力只能都转嫁到学生头上。

这种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往往只在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道德品质都不太在意,使得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方面大多停留在文件上。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应当说与当下“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如今《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让中高考升学率与学校、教师的考核、评先评优等脱钩,显然能够直接、有效减轻学校、教师的压力和负担。这实质上是对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错误教育的纠正,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回归育人初心,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谨防考核教师家访变成

拍照留痕搞形式

□张立美

《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其中特别提到要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家访是增进家校联系、家校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外情况,以及学生成长背景、生活学习环境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家访被认为是我国教育、班主任工作的传统“法宝”之一。

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家访这个传统“法宝”逐渐遭到边缘化,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教师丢掉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交流更多靠电话、微信等新手段。但是,光靠电话中的三言两语、微信里的几句话,教师显然很难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容易出现偏差。况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如果教师不家访的话,就有可能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一无所知。

《方案》提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很有必要。但是,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真正发挥家访“法宝”的功效,必须切实防止教师家访勤拍照少交流,甚至沦为形式主义。如此,就失去了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的初衷和意义,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负担。从目前一些学校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情况来看,已经出现了家访变成三言两语的打发和应付,只为拍照打卡留痕的迹象。

如何让教师真正家访,而不是当成一种任务应付,关键是不能让家访变成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额外负担。这就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前提是要给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减负,让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空余时间进行家访,而不是牺牲班主任、教师更多的休息时间。广大中小学教师平时很忙,尤其是班主任负担特别重,班主任要求减负愿望强烈。如果不切实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减去不必要的任务(特别是非教育工作任务),而简单对教师家访进行考核,教师不可能会有好心情真正做好家访工作。

让学生带着一身汗味回家

□陈宏辉

在改革学生评价要求中,《方案》具体提出了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等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需要教育人不断克服困难,挖掘智慧,让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都能创造性地实施。

作为现代学校,我们除了给学生以优良的现代化生活和教学设施,开设面向未来的课程,温馨的人文成长关怀,更应给学生一个身体充分成长的“活动场”。学校要在每一天的教育活动安排中,让学生的身体充分动起来,放学后能带着一身汗味回家。

学校和家长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发育,还可提高体格,尤其是骨骼和肌肉发育的水平;体育活动能够很好地转移过度学习注意力,缓释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体育活动能很好地磨炼意志、增强合作与集体意识。

学校要创新思路,重构学校“活动场”。对于规模大、学生多、体育场地设施紧张的学校,管理者应该从错时设计课程、课外短小时间利用、室内活动操或走廊操设计等方面来总体规划设计体育及活动方案,甚至可以从如何让学生多走路、多跑楼梯等细小方面着手,让学生每天走起来、跑起来,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标准。

学校要创新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受以往体育应试导向影响,目前中小学开设的体育活动总体形式不够丰富和有趣,从而也影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在积极改革和创新校内体育评价的同时,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多项专项运动技能;积极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梳理并开设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课程;还要积极创设载体,除开设体育节、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外,也要定期开设“短平快”式的单项比赛,提供展示平台,营造体育氛围,以更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