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诗词 “炼字教学法”的尝试与应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李 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诗词教学备受重视。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的篇幅占比高达30%,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课型。但在以往传统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诗词意思的解读,教学刻板、方法陈旧,忽略了诗词的人性之美、意境之美、艺术之美,造成学生“谈诗色变”“畏词如虎”,给诗词教学带来困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诗有“炼字”一说,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可以通过精心研读、反复琢磨某个精妙的字,成就有滋有味的诗词教学呢?笔者把这种围绕一个关键的字眼反复推敲、深入研究的教学方法称作“炼字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尝试与应用。

一、“解字”中串讲诗词大意

经典流传的诗词穿越了千年岁月,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些比较生涩的字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教学中,抓住一些难读难懂的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词内涵。

《忆江南》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的一首词,这首词中最难懂的一个字是“谙”,它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学生读到“风景旧曾谙”时总有磕绊,笔者顺势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词,并强调“谙”这个读音。笔者问:“谁知道‘谙’的意思?”学生通过查找注解,明白“谙”的意思就是“熟悉”。笔者又问:“白居易对什么那么熟悉?”借此引出白居易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白居易非常熟悉江南美好的风光。那么,白居易“旧曾谙”的江南美景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让学生在这首词中找一找。学生很快找到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笔者随后出示了一幅有关江南美景的水墨动画,让学生配乐朗读,在朗读中想象杭州的美景。通过朗读、想象、赏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句的意思,也深深体会到“谙”这个字的精妙之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紧紧围绕一个“谙”字,从字音到字义,从一句话到整首词,层层递进。学生在学难解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整首词。这样的教学灵动而有效。

二、“赏字”中体会意境之美

诗词中妙不可言的意境最让人称道。耳熟能详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弄”“绿”等字都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笔者认为,对生动传神之字的赏析可以带动学生体验诗词美妙的意境。

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村晚》一诗时,笔者抓住诗句“山衔落日浸寒漪”的“浸”进行细致赏析。“浸”原本指物体沉入水中,但在诗句中指的是怎样的景象呢?“浸”这个字妙在哪里?笔者请学生细细品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体会到“浸”字的动态感,夕阳缓缓下落,摇摇欲坠;有的想象余晖平铺在水面上,映得水面一片通红;还有的生动地描绘了落日倒映水中的景象,夕阳仿佛融入水中,天、日、水已无法分清。

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反复诵读赏析一个“浸”字,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诗人营造的美好意境。这样的赏字方法同样可以迁移到其他诗词教学中,如通过想象赏析《渔歌子》中的“绿”字,体会诗人栉风沐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用肢体语言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体会四周环境的幽静及作者月中访友悠闲自在的意境。诗词之美,美在意境,通过各种形式赏字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中华诗词的美妙。

三、“品字”中走进诗人的内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是作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心情感的流露,一首好的诗词一定包含诗人丰富的情感,读诗词也是在读作者本人。

《暮江吟》写于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作者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在教学中,笔者抓住一个“铺”字让学生细细品读,感受作者喜获解脱与自由的愉悦心情。

初读之后,笔者问学生哪个字最有画面感?学生都认为是“铺”字。笔者又问,在生活中你见到过“铺”的动作吗?从而引出字典中“铺”的意思: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但在诗句中是夕阳的余晖铺在江面上。这个“铺”字,到底妙在哪里呢?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把每组的想法概括成一个“关键词”。学生分别写了“柔和”“平整”“轻柔”“美妙”“温暖”等词语。讨论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句所描绘的景物,还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白居易陶醉于美景之中的心情。最后,笔者还补充了诗人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出“铺”字的美妙。

在诗词教学中,“品字”教法形式多样:如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感受诗人重阳节里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抓住“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曈曈”,走进作者喜迎新年的喜悦心境;抓住“月出惊山鸟”中的“惊”字,体会作者对山林月夜之明朗宁静的喜爱。通过多种形式的“品字”,可以让学生感作者所想,悟作者之情,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析字”中领悟思想感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词中,作者会运用某些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抓住这些重点字进行分析能让学生快速领悟。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选用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语文要素在于体会诗人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于是,笔者紧紧抓住一个“望”字进行重点分析。

笔者先问学生,是谁在望?望什么?学生说,是百姓在盼望南宋朝廷能解救他们,是北方老百姓希望国家的军队能打败金兵,是老百姓渴望着能回到宋朝、实现国家统一等。笔者接着追问:他们望了多长的时间?通过阅读背景资料,学生体会到这是整整65年的“望”。笔者又问,那么百姓望到了吗?通过学习《题临安邸》,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躲在杭州饮酒作乐、醉生梦死,而百姓却还在指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个“望”字写出了陆游百转千回的内心情感。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讨论分析“望”字里包含的情感。有的说,这个“望”字既有对百姓的同情,也有对统治者的愤慨和不满;有的说,虽然陆游对南宋朝廷很失望,但是仍保留着希望,这是最深厚的爱国之情。通过巧妙剖析一个重点字,可以感受诗人的胸怀,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