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四合”助推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优秀网络技术人才将成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助力。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四融四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383)”,以知识传授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企业、高校、科研、创新(四融)的资源优势、协同优势和集成优势,构建“产—学—研—创”“思政—内容—方法—评价”深度融合的“四融四合”课程协同创新育人体系。课程组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训练等方面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综合改革与建设,实现网络知识、科学实践、价值素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在线教育“拓金计划”示范课程,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创新教学理念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整合教学资源,重构知识地图。坚持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四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融合国内优质资源、自建慕课资源、课程组科研成果,构建了“理论—应用—综合”进阶式资源架构,辅以线上报道、线下自创教具、学生个性展示、企业经典案例等方式,形成了多角度共建的开放式“3+N”教学资源体系。课程组梳理了知识体系的脉络及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耦合关系,重构“计算机网络”开放式知识体系,重点围绕课程的55个核心知识点,从概念、原理、应用、安全四个维度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网络概述—网络体系—新型网络—网络安全”多维知识地图,课程合理支撑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和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具体支撑任务。

    挑战高阶、混合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依据布鲁姆认知模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导向的四阶多维混合式教学模式。1.线上学评:基于“3+N”资源体系和多维知识地图,设定自主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对内容具有初步感性认识,进行自主评测。2.问题探究:结合PBL任务,学生通过小组研讨完成思维导图、课题论文。3.互动翻转:采用学生课堂展示、原理复现和头脑风暴等手段实现课堂的翻转,教师展开问题解析和重难点解析,导入思政。4.实战反馈:课后章节小测、单元联测等环节推动学生认知及应用能力的迭代提升。

    全程跟踪,综合评价。课程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所获得的课程相应目标能力为标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全程追踪学生学习情况,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过程性评价由线上视频与练习、线上测试、PBL任务、线下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组成,终结性考核为闭卷笔试。将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价值评价相结合,在PBL任务中评价其团结协作与科学求真态度,线下课堂表现中纵向评价学生个人认知能力提升效果与努力进步程度。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提出“根植家国情怀、情智共生课堂、助推认知迭代”三大方案,实现情智融合育人目标。将“培养有温度有情怀有技术的网络人才”的目标具体化为7个融合科学知识与价值观的问题,以问题逻辑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将课程目标由知识传递转变为价值引领。从家国情怀、团队意识、科学精神、契约精神、创新意识、价值观、职业操守7个维度,将55个网络知识点与27个思政元素有机映射和融合,构建了涵盖网络知识、网络设计与开发能力、价值素养3个层面完善的课程内容思政体系。

创新成果辐射

    思政与技术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思政要素与网络原理多层面融合,从思想意识层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愿,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将课堂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行业技能竞赛中,将专业知识升华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1年以来,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获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冠军1项,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二等奖1项,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在行业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省级一等奖33项。

    (郑瑞娟 刘铭 孙士保)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