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九年一贯制优势 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省特级教师 王盛之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创办于1954年,名字里有“实验”二字,意味着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从“实施五年学制的实验”到“1990年开始探索九年一贯制教育”,到2002年起形成安吉、武林、戒坛一校三部格局,戒坛校部为低年段(一至二年级),武林校部为中年段(三至五年级),安吉校部为高年段(六至九年级),安吉路实验学校一直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弄潮儿。我们认为,学校的九年一贯制着力于“一贯”,科研引领,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A.九年一贯制:勇做实验探索者

条块结合:保障学校集团跨越式发展

随着校区的增加,以及教师和学生数量激增,安吉路实验学校原有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顺应这一变化,我们的策略是主动变革,着力在集团管理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作整体调整,力争取得较好的办学成效,把更多的优质教育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学校探索出“核心管理团队+校区执行团队”的多校区一体化科学管理策略,构建起“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九年一贯板块管理模式。

“纵向板块”中校长、书记把控全局,各行政副校长对九年一贯纵向条块负责,实施法人校长总负责之下的分管校长负责制,明晰了核心管理团队下的校长办公中心、教学部、德育部、活动部、后勤服务中心、教科室的工作职责,并加强执行力度,特别是充分发挥集团班子在管理、文化、德育和课程等方面的顶层设计职能。九年一贯的党务、九年一贯的德育、九年一贯的教学、九年一贯的科研等保障优质教育经验的精细管理并作出有益创新。基于校级班子分管的横向模块相关工作,各校区中层为纵向执行层,依托纵向决策与自我创新提升管理效能,整个管理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权明晰,高效运行。

核心管理团队注重顶层设计,谋划学校发展愿景,重心下沉。本部一校三部和新天地学校基于集团化办学特点,形成校级分管横向板块和各校区中层执行的纵向板块。在集团,校区分管团队负责校区工作,按照集团的目标任务承担落实。分管副校长同时负责各校区横向板块,这些板块执行母体的优质管理经验和模式,同时负责指导各校区开展管理工作。同时,在各个校区内实施年级组长和分管行政平行管理制度,建立了宏观到微观的横向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让隐性的成长显性化

将企业的知识管理运用到学校的行政管理中,是安吉路实验学校的一大创新。作为一种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将“隐性资产”显性化,使其成为整个组织的财富,为组织的发展服务。

学校以知识生成、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为主要内容和对象,积极构建具有九年一贯特色的知识管理循环流。

学校一方面通过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日常工作中的点滴记录下来,以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形式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外部学习网络,优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发展策略,通过对外请专家的筛选,使专家与学校形成一种双赢伙伴关系,使专家外力真正成为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架。

学校搭建形式多样的共享平台,如草根论坛、个性俱乐部、家校智慧直通车等,建设知识共享的人性化环境。同时,注重教师个性化的知识空间,以博客等方式建立日志,供教师自我反思、与其他教师分享。

学校鼓励各学科的“一贯”制教学研究,小学教师要熟悉中考的教学目标,中学教师要知晓小学的上课模式。通过制度创建、课题研究、活动开展、绩效激励等途径,推动各年级组、教研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知识应用能力,使九年一贯改革实践的研究内化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

学校推出创新机制,学校建立“主干课题项目管理制”,通过学校主干课题(即重大课题)项目的招标,推进课题研究的实施与有效管理;学校提供创新场所,如学校的阳光花房、名师慧所,成为教师们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优美场所;学校促进成果转化,个性化的教师俱乐部、名师论坛等都为知识创新成果的有效共享、推广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

可以说,安吉路实验学校依靠学习和知识来取得全校师生对学校建设的共同愿景,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品位和质量。

整合课程:让一至九年级的课程“活”起来

由于中学和小学各学科的知识点在能力要求上各有侧重,因而在中小过渡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衔接困难。学校通过对各类教材进行系统比较和研究,开发出符合学情的校本教材,作为对现有教材的有力补充,顺利实现中小过渡。

利用“删”“增”“合”“换”“立”,将一至九年级课程进行梳理,删除重复内容,增加拓展课程,并对全阶段课程进行内容整合,甚至调整课文前后顺序,小学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互通,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准教学新模式,让一至九年级的课程“活”起来。

我们补充了部分材料,或开展主题活动、实验操作,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2019年秋季全面启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学校九年一贯“大阅读”课题开始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快乐阅读吧》丛书,是对语文教材的很好补充。

目前,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课程启动的起始年段不同,在现有的21门校本课程中,有包括科技、文学、管乐、击剑等13门课程完全执行九年一贯的课程建设理念,每一个课程段都有衔接贯通,直至九年级毕业。其中口琴、经典阅读课程的教材是学校教师自行研发出版的。网球、管乐、合唱等课程也均有自编教材。一个学生,只要他有兴趣、有毅力,一门课程可以经历9年的学习磨砺。

育人体系:促生命体验个性化发展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学校初步建立了立足生命成长的“九年一贯育人体系”。3个校部的德育目标体现年段上的全程性,空间上的全面性,循序渐进,适当重复,螺旋上升。学校先后开展“中小学生关爱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倡平易近人、实在有效的“平实德育”,践行自主学习、培养综合素质的“德润安校”等课题的研究,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口碑。

其中仪式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亮点和特色,我们既有固化的成长仪式,如新生入学仪式、入队仪式、红领巾换戴成长仪式、离队入团仪式、毕业典礼,又有动态的成长仪式,如“大手牵小手”开学典礼、“重走九年路”的百日誓师等。不同的仪式贯穿孩子9年的学习成长过程。每个仪式都是学生阶段性成长的一个标志,都有成熟完善的活动方案,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内容有侧重、有层次,也便于操作。

学校以“浅草社团”为活动阵地,秉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社团化,社团活动精品化”的理念,充分发挥九年一贯优势,建设九年一贯的课程内容、九年一贯的课程教师队伍、九年一贯的活动场地。用“翼”的思想架构社团梯队建设,架起“科技与文学比翼,艺术与体育双飞”的九年一贯社团,共有科技、文学、艺术、新闻、健体等5个分社31个社团,从外延与内涵上拓展国家课程的实施,助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课程内容若是九年一贯的,则由一位教师承担9年的课程内容教学,九年一“贯”到底,如管乐、合唱、羽毛球等社团;也可将九年一贯的课程内容分若干段实施,且由若干位教师接力完成9年的课程教学,如科技社团、文学社团等。

优化教学:有效破解教学质量提升难题

九年一贯制优势给予教与学方式的探究以巨大的空间。比如:语文学科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以PISA阅读能力评价指标为导向,把目光投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每个单元的阅读要素分解到每一课,分成一课一得、习得过程、一组一测3个模块,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搭建有意义的支架,实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有效破解教学质量难提升的问题。

以一课一得为核心,直击阅读教学重点难点,帮助教师改变课堂上“平均用力”的教学行为,走出阅读教学中“花时多收效微”的困境。以习得过程为脉络,将一课一得分解成3~5个教与学的环节,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分步进行,帮助学生集中习得一种阅读方法。教师上课教,学生跟着学。以一组一测来评估,“举三反一”,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阅读要素的落实而分层达成。用课外阅读来检测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阅读要素分解学习的成效,用于甄别阅读能力的漏洞,矫正下一步学习计划。

一课一得让不同层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达到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夯实阅读素养基础,奠定阅读能力基石。一线语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案在课堂上使用,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作为学生的学案,巩固所教,从而保障高质量均衡。

我们优化课堂结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立足教学实践,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放在过程性的教学工作之中,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开展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模式研究。学校实现课程优化,通过例会、研讨、随堂听课等,加强监控和指导,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基于学情、灵动思维、精准教学、学会学习、个性发展、共同成长的智慧课堂,通过智能化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我们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有局限的教学时段,进行无边界流程再造,智慧互通,激趣增智,创生智慧;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案互动教学系统,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在学情调查、互动教学、巩固提高等环节以智能化的手段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和保障。

B.智慧治理:未来宏图正展开

未来,学校将加强与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合作,促进中小衔接课程科学设置的进一步深度化地推进;通过若干的核心研究项目,凝聚国内知名九年一贯制的兄弟实验学校的智慧思想和有效方法,利用智能平台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通过信息技术搭建智能教育平台,探索“智能平台赋能的个性化教育路径”。

打造智能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九年一贯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立足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原理与学科特色,开展智能平台工具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包含备授课系统、学习系统、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大数据分析等,贯穿九年一贯教育教学全场景,进行“教、学、评、保、管”全维度的探索。全场景数据收集,多维度学情诊断,通过智能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