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越窑青瓷碎片”为载体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绍兴市上虞区博文小学 陈利妹

美术教育承载着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任。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对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了解、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虞是举世闻名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据考古调查,仅在上浦境内就有数量庞大的窑址,声誉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序列之连贯,为国内其他地区所罕见。在2001年上虞文化遗产普查中,筛选出的古窑址有121处,诸如小仙坛窑址还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古窑址为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曹娥江两岸分布的众多窑址表明,上虞是越窑青瓷的主要发源地和原产地。因此,笔者以散落在曹娥江畔众多古窑址的瓷片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丰厚的历史文化,让青瓷碎片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贴近生活,体现意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要求我们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考虑地域文化的同时,教师更要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学习需求。

在《青瓷碎片的遐想》一课中,面对形态各异的青瓷碎片,笔者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鼓励学生在玩一玩、想一想中添画,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块呈三角形,很像一把小伞。”“这块呈方形,我想把它添画成一只螃蟹!”小组的讨论引发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之后展开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学生呈现的作品内容多样、趣味十足。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是被迫的,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赋予其童趣的创新思维,给青瓷添画,激起了他们自主创作的乐趣,使其感受到青瓷碎片带来的快乐。

二、艺术碰撞,创意无限

课程标准提到,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当青瓷遇上青花》一课中,学生了解了家乡青瓷的特点: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它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是唐代重要的贸易陶瓷。青花瓷也是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主流品种之一。元青花的纹饰构图饱满,动物、植物、人物造型兼而有之。卷草纹、海水纹和莲瓣纹也多有运用。将青花的纹饰运用到青瓷碎片中,就有了艺术的碰撞,会激起更多创意。教师让学生运用丙烯颜料、毛笔来绘制这些传统纹饰。实践中,教师还让学生用不同材料创造出新颖的青瓷碎片作品,培养学生对图案纹饰的迁移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作品,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非遗传承,责任担当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成型—晾坯—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带领学生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流程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设计的小小碎瓷片》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探秘禁山古窑文化,感受非遗传承魅力。尤其是小仙坛窑址和凤凰山窑址,都较好地保存了窑场布局,包括制作区和烧造区,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址。笔者引导学生以碎片为载体,为上虞青瓷代言,以地域文化为设计元素,打造一张崭新的地方特色名片。学生可以从字体设计着手,用艺术字设计上浦、曹娥江、凤凰山、小仙坛等地名的字体,也可以用绘画来设计,喜欢图文并茂的学生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菜单式的选择,带来了很多风格迥异的视觉作品。这次的创作材料,笔者选用了油漆笔,白色、银色、金色等色彩赋予青瓷碎片独特的金属质感,加之平面化的图案文字处理,效果十分出彩。

通过这样一次美术活动,青瓷碎片成了一个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媒介,学生成为小小设计师。他们也从活动中体会到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让这些东汉中晚期诞生的越窑青瓷的碎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世人看到青瓷文化更好的未来。

以“越窑青瓷碎片”为载体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一个不断深入了解上虞青瓷文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寻访、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当然,在青瓷碎片系列教学设计的预想菜单里,还有立体装置、巧变挂饰等新颖课程。期待在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中,能遇见更丰富更美好的青瓷碎片课程设计和更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让青瓷碎片焕发生命活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