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辨遇上孙慧丽 她专门培养“刁钻”的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黄莉萍 通讯员 谌 涛

一个社团,一群师生,成为省高中生“五水共治”辩论赛总冠军后,共同出了一本专用书籍,开发了两门校本选修课……

一切,只因思辨遇上了孙慧丽。

而孙慧丽,也在思辨的路上不断前行,将辩论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而获得全国“教学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的一等奖。

她的课堂,专门培养“刁钻”学生。

面试到流泪的面试官

上中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慧丽看到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视频,因折服而两眼放光。这样的光芒,伴随着她一路成为大学里的校最佳辩手、校辩论队“金牌教练”……

成为衢州第一中学教师5年后,她遇上了“南孔圣地”衢州市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高中生《论语》辩论赛。此后的10年中,她常常在睡梦中“忽然想到该怎么做、怎么说”,一跃而起,奋笔疾书。“这是最能让我打起精神做的事情,有兴趣才会有激情。”她说。

这样的激情,驱动着她和团队带领衢州一中辩论队连续6年获得衢州市儒学辩论赛冠军。

“比赛不是辩论队的归属,激情与理性才是主题。”

“仔细听清对方问题的逻辑落脚点,根据我方立论进行有效反驳”“陈词一定要有气势”……该校曾经举行的一次新生辩论赛上,半决赛时两支队伍势均力敌,评委孙慧丽忍不住上阵与两队轮番进行现场即兴辩论。有力而精彩的论证,随时切换立场应对正反方,孙慧丽的理性和激情令全场瞬间屏气凝神,最后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遇到有分歧的议题,她的两眼就会放光。”同事梁桦介绍,那次“舌辩”正反方,令孙慧丽瞬间在新生群中拥有了一大群粉丝,原本学生送给她“铁舌头”的名号在校园内一时风头无两。

衢州一中儒学辩论社更是成了“校红”。“以前参加辩论社团偏文的学生居多,现在吸引了很多理科生加入进来。”颇为骄傲的孙慧丽也有她的烦恼,“报名人数太多,就必须面试筛选。学期初选拔新社员,从晚上6点晚自习开始到9点半寝室要熄灯了,都没面试完。”端坐3个多小时“没挪窝”的孙慧丽感觉自己和还未面试上的学生一样,“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吸引学生们的,是孙慧丽反对说教和纯粹逻辑训练等学习方式。

她用玩游戏,提高学生逻辑能力。她发动“话题讨伐”,每次确定一名队员作为“讨伐对象”,其余队员各自准备一周时间,对其进行多对一的现场“狙击”。知识面广的“讨伐对象”,负责搜集罕有听闻的事例,进行分类攻击;其他队员练习如何剖析已知的事例,巧妙回击未知领域。“一来一往,挫而愈进,进而更优。”

她用定“绰号”,来使队伍更团结。为证明“放于利而行未必多怨”,理了一个锅盖发型的队员陈诺正好列举了日本“马桶盖”畅销的例子,并在对方被动的情况下不断追问。这让她收获了“日本小锅盖”的昵称。黎蕾——“人民幸福的公敌”、何易——“慈禧爱东坡”……“每一个昵称,也连同辩论队的历史,印在了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她用舞台剧让队员触类旁通。除了正常的授课训练与选修课辅助外,她带领队员自编自演了近20个历史新编剧。“思考、演绎司马迁、屈原等的选择,队员们钻研得更深入;男生反窜虞姬、杨贵妃等,女生演绎丑角,他们得以释放自我,增强自信。”

……

她教的学生很“刁钻”

获得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对于孙慧丽而言,似乎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她的课堂充满着思维的碰撞,激活了课堂,启发了学生。在新高考、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这样独具特色的思维训练对学生提高论述能力很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省语文特级教师周晓天这样评价她。

“你班的学生‘太刁钻’了!”面对同事们普遍的评价,孙慧丽总是回以自豪的微笑。因为“刁钻”的种子,都是她有意识地种下的,“只要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敢于说理,我就会与他们一起去质疑、辨析”。

她和学生一起用辩手的姿态来解读文本,质疑教参,有了不少发现。鲁迅的《拿来主义》,学生对“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产生了疑问。“‘完全国货’到底是哪国的国货?”主题讨论中,师生一起考证史实,发现因为国人多次发动抵制洋货运动,日本将日货标注为“中国”的国货,以欺骗中国民众,而非教参上说的“‘日本’的国货”。

品读经典,思辨性品读《论语》章句。《论语》中提出“以直报怨”,而老子提倡“以德报怨”。这是两种既有对立又有交错的观点。“还原背景、回归语境,又要放眼当下、与时俱进。”她让学生打破惯有思维,形成己见;分小组阐述理由,相互对驳;再整理思路,归纳分论点;最后转换分论点,形成论述文的写作提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她说。

“张良对项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到底什么意思?”学会思考和质疑后,学生开始挑战孙慧丽。这样的挑战,“逼着”孙慧丽“考证”出好几篇学科论文;也让她的学生收获了“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然而,语文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思辨女王”孙慧丽的答案却是——“情怀”!

语文,是一门传播华夏文明的课程,是教会孩子为人处世方式的实践,是碰到事情能众志成城的教育……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孙慧丽眼中,语文学科应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我会在课上介绍一些自己喜欢的诗歌、歌词、书籍和电影”。

她会在课堂上聊起为推广文艺片《百鸟朝凤》而下跪的导演,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的方式是否合适”;用一节课和学生们聊金庸《天龙八部》、古龙《三少爷的剑》中的侠义精神;用两节自习课放电影《扫毒》,聊聊兄弟情义,再“八卦”下谁能拿下影帝……“我希望能埋下智慧、善良的种子!”而拥有这两者的学生,是她眼中的“可爱的孩子”。

“孙老师最重要的是带给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一样的人生态度,这太珍贵了!” 毕业生刘澳这样回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